这些人大多是八旗权贵,就算是汉人,也都是家有高官在朝的。

也就是这时候年关临近,朝中早已封笔了。若不然,弹劾鄂伦岱的折子,怕不是要堆满乾清宫的案头。

哦,对了,乾清宫的案头恐怕也堆不下大臣们雪片一样飞来的折子。

因为他们除了要弹劾鄂伦岱,还想要弹劾安亲王。

特别是那些御史言官们,历来谈何宗事这种事情,都是被视为不畏强权的象征。

当然了,清朝的言官有骨气的不多,他们弹劾谁,要么就是顺从自身的利益,要么就是得到了皇帝的暗示。

但在弹劾安亲王府这件事上,他们根本不需要皇帝的示意。

因为谁都知道,皇上对安亲王府早有不满,只是一直抓不到大的把柄而已。

满汉大臣们早已摩拳擦掌,在家里把折子改了一遍又一遍。只等着上元节之后,皇帝启了印,他们就把折子送上去,一来顺应帝心,二来挤压安亲王府的生存空间,瓜分挤出来的利益。

他们有多兴奋,安亲王岳乐就有多焦躁。

往日里最为疼爱的塞楞额,此时已经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因生下了塞楞额而颇为得宠的庶福晋张氏也受了牵连,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只是捏着帕子,缩在一边哭哭啼啼。

“孽子,我怎么生下你这么个孽子?”

把儿子和小老婆都骂了一通,岳乐犹不解气,浑身哆嗦地指着塞楞额,恨铁不成钢地骂道:“平时我教你的东西,你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你行事怎么这么不谨慎?”

是的,岳乐之所以恼怒,并不是觉得自己的儿子做错了什么。

他只是觉得儿子太过年轻,行事不谨慎,才让人抓住了把柄,给家里招来了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