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在长安的新家

进了城,与王存作别,崔家车队穿大街走小巷,又行了一阵子,终于到了安平坊——崔家大宅所在。

这长安城实在是规整大气,然而从后世过来的李明明觉得,却实在不够繁华热闹——后来去过东市和西市,才修改了这一印象。

崔莺莺对在长安的大宅印象很浅,李明明观察着,这所宅子很不小,只是门开在东南角,而不是正中——因为宅子是先祖留下来的,先祖官高爵显,可居大宅,后代官位小,再住这样的大宅便逾制了,但是卖也不好卖,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便在东南角开个门,这一权宜就又权宜了好几十年。不过这种逾制的事在长安不少,朝廷也并不深究。

郑氏车到了门前,早有奴婢迎了出来,当下启中门,车径直进了门,郑氏在二门下车,得到消息的长房和三房的人已经候在那里了。

李明明按照崔莺莺浅浅的印象,拜见伯母和婶母,又与姐妹们见礼。

伯母王氏也是世家夫人的气派,不过看着似乎比郑氏柔和一些,婶母周氏明显要直爽一些。

在路上,郑氏就给李明明科普了,王氏也是山东士族出身,且是嫡系嫡女,嫁给崔大伯算是低嫁了。用郑氏话说,王氏“雅重温柔”,“你若学得你伯母一半,我也放心了”——这是来自妯娌的评语,真实性应该颇高。

郑氏对小婶子周氏评价也不错,“直爽磊落”,不过也要加一句“可惜不是旧族出身”。周氏出身“新贵”。其实叫李明明说,也不新了,周氏祖先是开国跟着打江山那一拨的,到现在也多少代了。不过是郑氏这种动不动上溯几百年的认为其家族资历太浅。

郑氏与妯娌们多年未见,过去也不是没有争胜心,也不是没有小龃龉,但这么多年了,又长期聚少离多,关键是分了家,没有多少利益的纠葛,这时候见了竟然有些情真意切的高兴和唏嘘。家族还是要团结和睦,相互帮扶,才能长远的。

姐妹们也见礼。堂姐是王氏所出,堂妹是周氏所出,李明明仔细打量这对姐妹,堂姐活像伯母的缩小版,一看就是个淑女;堂妹则一派天真活泼,可见“有什么妈,就有什么闺女”这句话是很靠谱的,不过想起崔莺莺和郑氏——李明明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