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李广利与刘髆的前车之鉴,这下子其他就算是有些蠢蠢欲动的人也不敢再有什么动静了。郑夫人那边只气得要命,她根本没想到,两个儿子都辜负了她的厚望,压根没能在几个诸侯王中脱颖而出,反而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郑家那边对于如今的情况已经是心满意足,郑家分出了两支族人,在衡山和淮阳安了家,很快就成了当地大族,因为有个做诸侯王的外甥,郑家在两国发展很是迅速,他们对于皇位本来也没有太多的渴望,如今已经是心满意足,作为商人,看到了作为外戚的回报之后,他们自然愈发趋之若鹜,甚至琢磨着再培养几个女子,回头想办法送到新君后宫之中,说不定以后就能成为正经的国舅国丈。

至于郑夫人想要让两个儿子更进一步的想法,郑家那边虽然心动,但是,他们很有自知之明,他们家做的最大的官也不过就是一千石,能够改换门庭,从商人变成士族,已经是运道,若是衡山王和淮阳王本身能力出众那也就罢了,偏偏他们实际上连下面的官僚都掌控不住,沉浸在那些官僚的吹捧之中,对下面的情况根本就不了解。当然,郑家也是挖墙脚的既得利益者,所以,郑家很快就放下了所谓的良心,很快就跟着当地官僚同流合污了!总之,郑家对两个外甥的能力很了解,他们要是手里有兵权,那么或许还会跟李广利一样冒死一搏,但是他们手里最多的无非就是土地和钱财,那点人脉关系在地方上听起来很了不起,实际上放到长安根本不值一提,总不能为了个虚无缥缈的希望,将整个郑家都搭进去!天子可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性子,亲儿子都杀,何况是他们这些便宜外戚!甚至,越是亲戚,摊上这种事情越是倒霉!

因此,郑家这边干脆利索地就对郑夫人表示,郑家不可能参与到此事之中,让郑夫人不要胡思乱想了,老老实实等到天子驾崩,搬到衡山或者是淮阳做个王太后不好吗?何必要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呢?

可惜的是,郑夫人重生之后的执念就在于此,偏偏她除了郑家和两个儿子之外,根本没有别的依靠,如今希望彻底落空,尤其是刘彻居然祭告天地,立了刘康做太子,郑夫人更是气急攻心,很快就一病不起,不多久就病逝了。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卷快要结束了!

第125章 我给小猪当公主43

郑夫人的死丝毫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她虽说一度得宠,但是刘彻遇到她的时候早就不是毛头小伙了,对于绝大多数有权有势的男人来说,爱情只可能在还年轻的时候来临,别说什么李隆基跟杨玉环的爱情,那纯粹就是见色起意,要不然的话,也不至于有个马嵬坡之变了!说白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权势与财富都会让美色纷至沓来,老刘家从来不认为好色是什么毛病,他们在这种事情上一向非常坦然,所以后宫争宠什么的,也都搞得跟宫斗剧一样。刘彻见过的美人多了去了,郑夫人得宠除了她有着不错的美貌之外,就是因为她对刘彻有用,毕竟,她能让刘彻觉得自己变得健康起来,等到该学的被刘彻手下的人学走了,郑夫人美貌也不再了,那么,自然便是漫长的冷落。郑夫人这么多年完全是靠着对两个儿子的期许活着,如今期望泡了汤,顿时整个人就撑不住了。

刘彻身边的宠妃,去世的好些个了,所以,刘彻并没有对此有什么触动,因为刘栩和刘显在封国实在是搞得很不像话,刘彻甚至不允许两个儿子回来奔丧,让他们就在自己的王宫里头祭拜就行。他如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刘康,为了防止别人认为自己的儿子都不成器,其实是自己的问题,一向对一帮儿子都是放养态度的刘彻如今在刘康身上非常上心,除了刘康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是小节。要是刘康再不成,刘彻大概就真的要怀疑自己的血脉是不是有问题了。

刘彻也明白,自己这些年来各种折腾,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轻徭薄赋,尽快恢复民力,因此,刘彻破天荒地叫霍光将黄老的一部分典籍拿了出来,让刘康好好学习,当然,为了防止出现刘据或者说是刘栩、刘显那样读书读傻了,根本不知道外面怎么回事的情况,刘彻还让人带着刘康到乡间去体验民间疾苦。

很多时候,书里的知识其实都是非常单薄的,真正能让人生出触动之心的,反而是冷冰冰的现实。孝文皇帝之所以在位的时候很能够体谅小民的疾苦,实际上就源于他在代国作为诸侯王的经历。孝文皇帝当年在高皇帝那里并不起眼,代国在当时的封国之中,几乎是最差的一个,临近北地边陲,气候苦寒,土地贫瘠,加上因为多年战乱,人口也比较凋零,孝文皇帝又不是一个能压榨百姓供奉自己的性子,因此,他那会儿说是诸侯王,实际上过得是真苦逼。孝景皇帝也是一样,他的童年同样是在苦寒的代地长大的,孝文皇帝光是在代地就夭折了好几个孩子,这跟那里的气候还有条件不无关系。所以,等到孝景皇帝登基之后,就在孝文皇帝的仁政上更上一层,将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自然很快就得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