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连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自己还怕骂么?
张然很认真地道:“我想拍的是张纯如的传记片,拍她是怎么发掘出《魏特琳日记》和《拉贝日记》的,拍她是在怎么艰难的情况下完成《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的。她是真的英雄,应该被记住!”
张纯如的父母眼眶都红了:“谢谢,我们希望人们记得我们的女儿是一个为了正义、为了纠正错误的历史认真工作的历史家、作家和人权斗士。她的人生虽然短暂,可是却十分值得。”
张然坚定地点头:“这就是我希望做的。电影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叫《正义天使》。不过我还太年轻,又涉及到南京大屠杀这样沉重的主题,现在拍可能比较吃力,我怕自己拍不好。但如果你们允许的话,我会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准备。直到所有准备都做好,再动手拍。我希望能够把电影拍出水准,然后在全球上映!”
这并不是张然谦虚,更不是妄自菲薄,电影确实与导演年龄、阅历的沉淀有关。
83年,斯皮尔伯格买下了《辛德勒的名单》的小说版权,并见到了为了报答辛德勒的救命之恩,倾尽一生讲述辛德勒拯救犹太人故事的菲佛伯格。菲佛伯格问,电影什么时候开拍?斯皮尔伯格回答,十年后。
当时的斯皮尔伯格真的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这样沉重的电影,即使在这之前他已经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电影导演。十年磨一剑,也正是有了这十年的沉淀,他才把《辛德勒的名单》拍成了一部杰作。
陆钏在拍《南京南京》前曾经请教过斯皮尔伯格,当时斯皮尔伯格告诉他,你现在不要拍,你太年轻了,至少要等到45岁后再拍。可惜陆钏没有听,最终把《南京南京》拍成了一部四不像。
张然不急着拍这部电影,除了积累不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担心电影拍出来是《金陵十三钗》的翻版,只在几家影院小规模上映,引不起丝毫波澜。所以,他必须等自己足够强大之后再拍!
张纯如的父母对视一眼,觉得让张然来拍是对的:“听到你这么说,我们很高兴。你是一个负责的导演,相信你能把电影拍好。纯如在天堂看到这些,也会开心的!”
第397章 收集资料
2004年11月20日,张纯如在加州洛斯盖多圣安东尼牧场的天堂之门公墓下葬,大约有三百余人出席了葬礼。
在葬礼上,中国驻旧金山副总领事邱学军专程前往参加并宣读了彭克玉总领事的唁电,向张纯如的亲人表示慰问。
张纯如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在张纯如的葬礼结束后,张然跟着张纯如的父母来到在伊利诺伊州的厄巴纳市,拿到了很多资料。其中包括95年张纯到南京采访大屠杀幸存者拍摄的4盒录像带,里面记录着9位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
每盒录像带时长150分钟,总共600分钟,这600分钟的影像资料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留下“活证据”。张纯如的父母拜托张然将这4盒录像送到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他们觉得大纪念馆才是这4盘录像带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