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页

《上校的军刀》是个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机器人发动反抗人类的战争“大变节日”后的第三年,在欧洲战场,第一骑兵师的少校亚当斯和他的部队遇到了被派来的接头的俄罗斯人,佩着恰克西军刀的古罗夫上校。亚当斯对古很警惕,因为ai制造了一批仿真人充当间谍。不过随着故事的推进,亚当斯很快打消了怀疑,古的行为和举止怎么看都不像机器人。亚当斯很快为自己的判断付出了代价,他和部队被古带进了包围圈,全军覆没,而他也成为了俘虏,被送到了南极的监狱。

几个月后古突然找到了亚当斯,告诉了他一个惊人的消息,由于战事不利,ai不打算跟人类纠缠下去了,ai的首脑打算直接整个碳基生物圈,建立纯硅基智能的社会。不过古觉得这不对,打算在ai高层会议时候行刺诺顿,阻止这个疯狂的计划。

会议那天,列席的会议的成员都不准佩带武器,但古却带着军刀出现在了会议室,没人认为他身上的恰西克军刀是武器,只是认为那是艺术品,然后古毅然拔刀。

《上校的军刀》是中篇小说,内容比较短,单靠小说的内容撑不起一部电影,要改编成电影,肯定需要增加大量的内容。

张然他们现在的剧本是标准的三幕剧,第一幕,主要通过亚当斯和妻子展现未来世界,展现机器人反叛的全过程;第二幕,是大变节三年后,亚当斯与古在战场上的相遇;第三幕是亚当斯在监狱生活,以及他对古的影响,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古对人,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才有了对诺顿的刺杀。

张然跟阿齐瓦聊过很多次,但并没有向马特·达蒙阐述过自己对整部戏的看法,因此他首先从导演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理念:“人与机器人冲突的故事并不新鲜,自从1920年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其科幻戏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提出机器人这个概念后,人类可能被机器人所毁灭的巨大担忧就降临了。八十多年来,在未来机器人向人类发出挑战,甚至毁灭人类,取而代之的科幻作品汗牛充栋。

我不希望只是拍一部人与机器人战争的视觉大片,我希望在这类电影传统的思考,就是‘如果科技获得了主观意识,人是否就陷入灭亡的危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思考到底什么是人,到底什么是人性?

此外,这个故事表面是人与机器人的故事,但很有现实意义,现在整个世界战争不断,宗教问题,种族问题越来严重,从某种程度来说,人和机器人之间的冲突也是种族冲突。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从电影中看到现实,希望可以让观众产生不同的思索。”

马特·达蒙点头道:“科波拉先生曾经说过,好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而《未来启示录》在反战这一点做得特别好,很有警示性,会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影!”

张然开始讲自己对剧本不满意的地方:“这一稿剧本在细节上更丰富了,但我觉得有点刻板和僵硬,缺乏那种自然而然的感觉,人物情感不突出!另外,第三幕还是偏弱,戏不够,最大的问题还是古最后选择行刺在逻辑上的说服力不够。前几天我在纽约跟罗伯特·德尼罗谈剧本的时候,他也是同样的看法,觉得古的转变有点生硬。”

阿齐瓦·高斯曼和马特·达蒙都微微点头,古是ai,他背叛自己的种族,必须要有足够的铺垫,有足够理由作支撑让他的行为可信,否则整个故事就会显得很虚假。

小说回避了这个问题,在小说中亚当斯问道:“你为什么背叛自己的种族?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认为ai不该替代人类吗?难道你没有ai的自我意识吗?”

古回答是:“不清楚,我只知道不能用核武器,那是底线。我觉得不能过于考虑自己。智能,不会是自我意识这样用逻辑就能推理的,事实上我认为,自我意识不过是长期生存竞争中产生的一种高级反应。并不算是纯粹的智能。智能会有一些更复杂、更具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东西,一些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确实存在的东西。”

这段话放在小说中可以,放在电影中不行,这样的说辞无法让观众信服,大家会觉得古上校的行动不合逻辑。如果大家觉得人物行动不合逻辑,就会觉得整个故事虚假。

就拿《金陵十三钗》来说,对于贝尔的转变电影是有铺垫的,但观众看完,很多人还是觉得贝尔转变太快,从混蛋一下就变成英雄了。

从混蛋转变成英雄尚且会引来这么大的质疑,让机器人背叛自己的种族,没有足够强悍的理由,绝对无法让观众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