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9页

不过我不认同他们的观点,历史是需要人们去记忆的,你不去拍摄和记录怎么保住历史?如果人们把这段历史遗忘了,那才是对受害者的最大亵渎。我现在都不敢去见戈达尔,因为我现在拍的电影有大屠杀的内容,戈达尔可能会骂我,而我会跟他对骂,我怕把这老头气出个好歹来,于是,干脆就不见他了!”

张馨艺他们听到张然这么说,都哈哈大笑起来。

等他们笑过之后,张然看着郭可严肃地道:“在电影史上,有部电影因为一个镜头引发了过巨大争论。意大利著名导演吉洛·彭特克沃在1959年拍了电影《零点地带》,在法国上映后,引起了《电影手册》影评人雅克·里维特的愤怒。影片描写了一位意大利少女在集中营中试图逃脱的故事,但最终她选择了自杀。里维特批评了主人公自杀时,导演的平移镜头是道德的卑劣,因为在呈现集中营里的成堆尸体之后,镜头被推向高处,落在一个张开手臂的天使雕塑上,里维特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亵渎。

这场批评效力是持久的,后来欧洲评论界对《辛德勒的名单》、对《美丽人生》的批评就是这场风波的延续。里维特的观点我倒是比较认同,在大屠杀这种严肃题材面前,任何微小的摄影机动作都不是无辜的,艺术家意图必须是清晰的。在这种严肃题材面前,艺术家必须放弃中立,让位于道德立场,在人道主义灾难面前,艺术家没有道德回旋余地。

陆钏的《南京南京》就是这个问题,他认为以东瀛兵为主角更艺术,但在观众看来他立场有问题,所以骂得特别厉害。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拍这种题材都要深思熟虑,你的拍摄角度是什么、立场是什么、电影视听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必须深思熟虑,每一点都尽量做好。”

郭可听到张然这么说,不由问道:“导演,你是不是觉得我们这部电影有问题?”

张然摇头道:“我觉得选择的角度很好,而且没有用功利心去面对她们。不过这个电影放在春节档、贺岁档都不合适,观众节假日一般不愿意看特别沉重的电影,放在暑期档比较好。从现在到明年暑期档还有一年。我觉得你是不是能再沉淀一下,看是不是能做得更好。你刚才说了,拍摄的时候是二十二位老人,现在只剩下十多个。这部电影可能是最后一部直接采访她们的纪录片,那我觉得你有责任把电影尽量做到最好。如果需要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我们可以提供。”

一直在旁边倾听的张婧初补充道:“张然在04年11月,张纯如自杀后就决定拍这部电影,但他准备了十年才敢动手,就是觉得这样的题材自己有责任把拍好。”

郭可彻底明白了:“张老师,你是对的,回去后我会认真思考,看能不能剪得更好。”

第1108章 杀青

大屠杀或者“慰安妇”这种题材在拍摄上会面临道德困境,艺术家的创作必须让位于道德,在宣传和发行上也存在这个问题。这种题材的电影要是大规模宣传,会显得很商业,会给人一种贩卖苦难的感觉。但如果不宣传,电影又完全没有关注度。

这种题材的电影该怎么宣传,宣传度该如何把握,对任何发行公司都会是一个考验。《二十二》如此,《正义天使》也是如此。不过张然向郭可和张馨艺保证,他会亲自把关,确保电影在宣传上不会出现纰漏,更不会拿低级宣传作噱头。

事实上,国内某些电影人道德水平真的低得可怕。在西方像《美丽人生》这种的电影都会引发质疑,因为很多影评人认为大屠杀这么严肃,怎么能拿来开玩笑呢?但国内有人为了票房,这种题材的电影会以低级的方式进行炒作。比如十几年前,电影《五月八月》在宣传时,在海报上公然打上了“第一部揭露中国女性被奸杀的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字眼,引发了公众的愤怒;上一世《金陵十三钗》在上映之前,张纬平拿床戏炒作也引发了巨大的批评。

郭可相信有张然把关《二十二》的宣传不会出这种事的,他告诉张然,这种题材、而且是纪录片,亏本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能够有点盈利,他准备都捐给老人们。

张然跟郭可和张馨艺聊了很久,聊电影发行策略,聊电影的宣传,也聊电影的票房。一直聊到晚上十点,张馨艺和郭可才离开。

在张馨艺他们离开后,张婧初颇为感慨地道:“张馨艺看上去二乎乎的,没想到会参与这种项目,真的是让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