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切换,张纯如和丈夫道格拉斯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的看着电视。主观镜头,电视机上n正在播放审判辛普森的直播。
很多美国人对这天记忆犹新,1995年10月3日上午10点,当辛普森案裁决即将宣布之时,整个美国陷入了停顿。克林顿总统推开了军机国务;前国务卿贝克推迟了演讲;华尔街股市交易清淡;长途电话线路寂静无声。在裁决公布前15分钟,匹萨连锁店的外卖的生意巨增,而在判决公布的5分钟时间里,全美甚至都没有下一个匹萨订单。
电视机屏幕上,陪审团宣布了一致决定:辛普森无罪。
这个结果让张纯如目瞪口呆,好几秒钟后,她用难以置信地语气道:“上帝啊,陪审团居然裁定辛普森无罪!怎么可以这样?他竟然无罪!这是怎么了?到底陪审团还要多少证据才够?”
道格拉斯摇了摇头道:“这个案子主要是警方取证有问题,还有种族问题,导致证据链缺失,最后是这个结果也不奇怪。”
张纯如辩解道:“可就因为那个警察有种族主义倾向,就不采信全部证据,未免太荒唐了!真不敢相信是这个结果,简直太荒唐了!”
道格拉斯笑道:“你太激动了。”
张纯如愤怒地道:“我没法不激动,辩方的战术让我想起了那些顽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东瀛人。即使面对看堆积如山的照片、文件和目击者证言,一些东瀛人仍相信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的一堆谎言。他们说,照片是涂改的,文件是伪造的,目击证人是收买的。那西方人拍下的纪录片和报纸上的文章呢?全都是政治宣传和追求轰动效应的假新闻。
一些东瀛历史学家试图用玄虚抽象的辩论来迷惑众人:真相是什么?难道不是视你站在哪一边而定?或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真相。你如何能够相信你所见到的就是真相?如此等等,真让人恶心。他们甚至说,没人能把南京大屠杀写成书,因为这是大规模的暴行,没人确切知道准确的死亡人数。要是按照这个逻辑,不能清点尸首,那历史学家就不能书写美国内战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或任何一场战争了?简直荒谬!”
道格拉斯笑着安慰道:“我支持你写这本书,但很多人都认为写这很危险,我们要尽快找一个新公寓,避免让东瀛右翼狂热分子找到!”
张纯如微微点头,道:“他们都这么说,我们确实有必要找个新公寓。不过我不怕他们,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没有公理和正义了!”
第1122章 《拉贝日记》现世
莱恩镇邵子平家,张纯如正在和邵子平谈拉贝的事。邵子平告诉张纯如:“1993年我专门去过德国寻找拉贝的线索,我在柏林查电话本,打了好多电话,找到了五十几位拉贝,但都不是我们要找的拉贝。我还到柏林教会的档案库找过,想从教会活动文件里发现关于拉贝及其后人的线索,但没有找到任何记载。”
张纯如微微点头道:“我从中国带回了很多南京大屠杀的档案,里面有很多德国政府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外交报告。这些报告里面提到德国方面多次要求拉贝离开南京,返回德国,都被拉贝拒绝了。到后来德国政府通过西门子总部对拉贝下了最后通煤,要求他离开南京,前往上海后回德国。很显然,德国政府认为他在南京的举动有碍于德日之间的外交政策。到这些资料里面也没有拉贝回国后的相关信息。”
邵子平叹了口气道:“拉贝离开南京的时候承诺,一定会告知德国政府发生在南京的一切,会向戈林和希特勒呈交一份关于南京暴行的报告。他到上海之后,还将费奇偷偷带到上海冲洗的纪录片带走了一份,带回了德国。南京人祈盼拉贝的陈情能够让德国向东瀛政府施压,阻止暴行。但拉贝离开中国之后就杳无音信,没有参加东京审判,也没有任何消息,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他看着张纯如道:“你不是写南京街大屠杀么,拉贝回德国后的信息很重要?”
张纯如道:“我想知道拉贝后来的命运,还有纪录片和报告最终被送到希特勒手上了吗,在书里我必须对拉贝、约翰·马吉他们后来的命运进行交待;而且我觉得拉贝对中国人来说是大英雄,我们也有责任搞清楚他后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