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七阿哥这里可有面子了,胤祐点点头:“行吧,我想学之前那你教我的那些诗词。”
“没问题。”纳兰将他放在书案后的凳子上,“皇上了交代了,之前学的《三字经》今天要默写一边。”
“啊?”胤祐嘟了嘟嘴,“还是要学《三字经》。”
“等你默写完了,咱们就开始学别的。”
在康熙眼里,他儿子就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淘气鬼。因此,老父亲的教学就是按部就班,每天讲解几句三字经的内容,让胤祐复述内容,再把字过一遍,这就算学完了。第二天继续学后面的,内容相较于前一天,还得增加一两句。
对一个厌学儿童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实在是太枯燥乏味了,因此他的厌学情绪非但没有得到好转,反而日益严重。
但是纳兰的教学却有所不同,他会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从简单的唐诗宋词开始,引经据典,从作者生平讲到作品的创作背景。
在充分了解诗词含义之后,再回过头去背诵和学习其中的字,往往记得更快更牢。
胤祐喜欢听故事,往往听得入了神,不尿尿,不喝水,也不吵着要吃点心,许多时候,连下学的时间都忘记了。
亏得康熙怕他不好好学习,还专程让人搬了一座西洋钟放在一旁,说是时针走过11,分钟走到6的时候就能下学。
短短半个月,胤祐的认字能力就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开始自己阅读一些简单的文章。
康熙对儿子的表现非常满意,对纳兰的教学成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夸他不愧是大学士明珠的儿子。
对于纳兰而言,明珠的儿子可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甚至是他这些年来的一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