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消息不算隐秘,很快就传到了一些有心人耳中。

比如,稷下学宫的那群人。

秦国是怎样的国家,这群学成后极可能投效各国,因而一直留意各国消息的人再清楚不过。

虽然强,却不算富,也并非民心所向。

可现在,秦国却成了底层百姓心中最好的去处。

正好听说秦国开始招揽夫子老师,于是对秦国变化好奇的人便包袱款款地来到了咸阳。

他们本以为会看到一个肃穆却萧条的咸阳,然而看着眼前喧嚣热闹的街道,街边挤挤攘攘的摊贩,还有来往路人脸上藏也藏不住的满足幸福,一群人陷入了沉默。

这真的是咸阳?

第99章

这当然是咸阳。

虽然与他们印象中的咸阳不一样, 但这就是咸阳没错。

一群人看着往来的商贾百姓,一时竟有些怀疑自己老师对秦国的评价来。

稷下学宫最出名的老师,自然是教导出了李斯、韩非的荀子。

荀子早年也曾游学四方,几乎走遍了中原各国。

对其他国家的评价暂且不提, 对秦国的评价却还算是公允——

他肯定了秦国的政治制度, 认为秦国的治安与朝廷、官府的办事效率等都是七国最顶尖的, 也说了秦国几代国君的强盛并非偶然,而是制度加国君不昏庸导致的必然。

但同时, 他也觉得秦国国内重文轻武,尤其是不看重儒家,导致国内重法度而不重礼教仁义等非常不好。

荀子作为当代最出名的教育家,稷下学宫的其他人都受他影响。

所以, 在场众人也如荀子一样,虽然认同秦国的强盛, 却不认为秦国可以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

这种想法根深蒂固, 直接导致稷下学宫每年“毕业”之人,到秦国谋求发展的人最少。

可正因为这种想法根深蒂固, 所以在发现事实超出自己预料的时候,他们才会如此震惊——

若是一开始到秦国只是为了一探虚实, 在确定眼前景象并非特例, 而是整个秦国的百姓都过得这般惬意自得后,他们便生出了留下观望的心思。

稷下学宫许多学子相较于封侯拜相, 其实更希望埋头做学问。

秦国这个即将开办的学校,非常符合这群人的胃口。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 当他们的“报名表”递上去后, 最后被录取的人数却不到一掌之数。

所有人:“……”

虽未明言, 但他们心底其实是很为自己稷下学宫的出身感到自傲的, 也从不觉得自己会不被录取。

也不对……

应该说他们想到了自己不被录取的可能,却觉得自己不被录取的原因必然是学识比不上自己的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