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时,全益州都刮起了制器之风。就连在各地开办的幼儿学堂都被一群需要识字认数的成年人占领,间接推动了普及教育。

荀彧刚开始还担心这样做会使百姓荒废农耕,可后来的粮食收成统计打消了他的顾虑。现在益州人口大约有600万人,而亩产达到了惊人的一石半。要知道,在其他州郡百亩年产才大概有五石。粮食亩产增加了,自然能多养些闲人。

于是,不仅夜里钻研农具器械的人多了起来,郡内耕读的士子也多了起来。最明显的就是开在梓潼县的荀氏书院宾客云集,就连避难吴会之地的蔡邕都听说这里的盛况,去信给荀爽希望在书院里谋求一个职位。

能有文学大家前来,南星自然欢迎。而且她相信,蔡邕来了之后就不会走了,优渥便捷的生活和安定的治学环境会将他留下来的。

当然,安定单指益州牧府所在的绵竹这一边,秦岭以北的各郡现在正是紧张的时候。

因为自三月起,韩遂等率领数万骑兵打着诛杀宦官的旗号入寇三辅,侵逼园陵。

而南星,正是宦官养子。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粮食和人口的关系,我查了一些论文,也咨询了家里的老人。大部分数据都表明,在工业化之前,只依靠水利灌溉、农家肥,以及良好的耕作工具和习惯,亩产就可以达到50-100公斤,北方旱地50公斤左右,水肥良好的四川盆地基本上稳定在90公斤左右。而当时的全国人口也就是4亿5千万的样子,基本够吃。

而这种耕作技术,在唐代之后就几乎没有革新了。也就是说,只要能保证水库的修建质量和对气候的把握,在汉代也有可能达到亩产9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