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谈让人将原始瓷的制作方法给他弄来了一份,看看在这个基础上要怎么演变。

不得不说,任何有了基础形态的东西再进行演变都比无中生有容易得多。

因为很多东西刘谈只是知道一个形制和简单的原理,那些基础的东西都要一点点去试,这过程其实是非常浪费时间的。

当然比起不知目的的摸索要强很多,但也比不上现在。

比如说原始瓷在淘洗、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这几个步骤上其实已经跟后世的瓷器制作没什么两样了。

或许手法上有些区别,但……刘谈又看不出来!

他对陶瓷最深的理解就是曾经去开放式的瓷窑玩过一下,从头到尾走了一遍流程是真的,但手法对不对他不知道也是真的。

反正成品很难看就是了。

有了这些做基础,那么刘谈需要更改的重点就在于施釉和烧窑上。

其中施釉最重要的就是釉质。

刘谈当然是没有研究过这个,但是没关系,古人有研究过啊。

他清清楚楚记得清人朱琰在《陶说》中就写过:“釉无灰不成。灰出乐平县,在景德镇东南70公里,以青白石与凤尾草制炼,用水淘细而成。”

这个乐平县在什么地方他就不管了,主要在于后面几句,青白石和凤尾草。

其中青白石就是石灰石,或者再确切一点说是熟石灰,凤尾草就是一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