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学子朝之前发言“染色”的学子拱拱手,同样的支持人出生无善无恶。

大家都发表过观点后,重头戏上场了。即各自分组,观点相同的为一组,各自举出例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因为观点分为:性善、性恶、性无善恶、性有善有恶,因此分做四组。

打头儿的身量高挑的学子书写四份名牌,放在教室四方,学子们自动找到组别,开始辩论。

“人之初生也,嚎啼不止,以奶哺之,以布裹之,则止。反之,扰人不休,拉撒随意,恶也。”

“人之初生乃哭,盖感激天地恩德,每有需求,动辄啼哭,警醒之意尔。从此乃有规律,以规律养之,善也”

“孟母为孟子求学,三迁其居,方称‘子’可见外物影响之大,乃知性无善恶也。”

“豆麦之种,与稻梁殊,然食能去饥;小人君子,禀性异类乎?譬诸五谷皆为用,实不异而效殊者,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①

“如见孺子将入于井,无论何人,必立即趋而救之。其所以去救,非所以内交于孺于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完全由于不忍人之心而然。”①

“春秋楚惠王,一日食酸菜,他吃酸菜,中有蛭。挑水蛭而庖厨殁,悯而吞蛭。晚解手,蛭排而病愈,乃见人本善,而得天地尊。”②

“□□妇女不罪,而师长教之非也,今有貌美妇人于前,尔何为?假使杀人不罪,而师长教之非也,今有恨极仇人于前,尔何为?入室盗窃不罪,而师长教之非也,今穷而富人炫于前,尔何为?”③

“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之也。故无善恶,盖后天习之。”①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