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的想法,凌寒自然是不知道的。
他现在非常忙碌。
各郡都已经建立起了精英班,凌寒需要逐一前去为世家子弟做第一次课。
同时,他发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自己完全可以借着这种讲课,对这些尚未被封建思想完全桎梏的年轻世家子弟进行“洗脑”。
在庐江郡的精英班里,他便鼓励底下的学生提出质疑,打的仍然是孔子的旗号。
年少的世家子弟自然很难有这种胆量。
唯有陆康的从孙陆逊,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凌寒也温和地回答了他,并表扬了他的行为。
无论对方多么聪慧,学习过大量先贤思想、又读过马哲理论的凌寒,怎么可能会辩不过三国时期的人。
要知道,理越辩越清。
清末时期,保守派与改良派的公开辩论,非但使得改良派的思想在民间大力传播,还促使人们做进一步的思考。
改革派的诞生与发展,与那一次辩论也是有着很大关联的。
起始阶段,如陆逊这等敢于表露出疑问的世家子弟自然很少。
不过凌寒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勇于质疑的人会越来越多。
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书院环境,这些学生还会互相影响。
假以时日,他们说不定都会从心底里真正认同凌寒的民权思想。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可能。
凌寒并不担忧其他士族教师的教学,会不利于自己的洗脑。
——连长沙王本人都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讲课提出质疑,相互争辩,学生们自然就更加不可能会迷信于其他的先生了。
更何况,两种思想进行碰撞,让这些年轻的士人相互探讨,自己分辨出哪一种更为有理,这本身也是极重要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