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来得容易,回去可不那么容易了。
季言之有计划的留沙俄使者团在京做客,自然不会让他们轻易回去。如果实在想回去告之对于分割大清国土之事信心满满的亚历山大二世,大清以季言之为首的权贵有赖账的打算,不认签订条约事情的话,回去的只能是尸体。
这是明目张胆的威慑恐吓。而恰好,沙俄这回来的百人使者团就吃这一套,就此安分守己的留在京藩理院做客。
公元1865年九月,沙俄方面发国际公函,质问沙俄派出的百人使者团久至不归的事情。
这样的质问,居然让充当了后世外交部教育部的礼部官员们不知道怎么回答,居然在一次例行朝会上,当成一件顶顶重要的事情来询问季言之的意见。
季言之:……
讲真,如果不是顾及形象,季言之早就脱了脚上带着特色气味儿的靴子砸到敢提出这么一个容易让人误会大清官员大多是一群没脑子酒囊饭袋的家伙脸上去。
他妈还好意思开口,问季言之的意见是什么。
对于傻瓜笨蛋,季言之能有什么意见呢。唯一的意见也不过是书读傻了,回去种红薯,看看能不能通过体力劳动找回丢失的智商。
“朕的大清风景秀丽,只要外国友人来了就不愿意走,执意留在大清安家落户成为大清人,朕有什么办法?”季言之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儿,恬不知耻的道。“朕也很无奈啊,毕竟外国友人一多,怎么集中管理也是一个问题。”
改任工部尚书兼军机大臣的存诚这时候出列了,很善解人意,特别是善解季言之这位帝王心意的道:“奴才请求督建一座能够让众多外国来客集中居住的胡同巷,方便防守京师重地的禁军管理。”
季言之在宽大的龙椅之上换了一个更加舒适的位置。
已经年十岁,身高却等同于十三岁少年的他眼中透着淡淡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