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傻人有傻福

老皇帝颁下明旨之后,汴京城中表面的平静之下,却是暗流汹涌。

老皇帝没有子嗣,下一任皇帝的人选只能是从宗室子弟中挑选。

赵氏的宗室子弟成千上万,但真正有资格参与这场夺嫡大戏的则是寥寥无几。

最有可能继嗣的邕王和兖王顿时成了投机者的香饽饽。

他们与老皇帝血脉关系亲近,而且都被封为亲王,地位尊贵。

邕王虽平庸无为,但平日里表现得与人和善,再加上他子嗣众多,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储位的有力竞争者。

而兖王,虽子嗣不昌,但向来表现得精明强干,过去立过不少功劳,也有不少人看好他。

老皇帝的态度表明后,两王也终于是撕破了面皮,为了夺储之事,争相对各大官员进行拉拢,同时散布人手,大造舆论。

是选平庸但保险的,还是选能干但有风险的,成为汴京城中争论的焦点。

两王身边各自聚集了一班支持他们的文武官员,势力泾渭分明。储位之争愈发火热,逐渐摆到了明面上。

……

对于父兄的担忧,盛长桢心里并不在意。

因为他知道,邕王虽然在这场夺储之争中胜出,但却不是最后的赢家。

两王相争,渔翁得利的却是远在禹州,名不见经传的落魄宗室子赵宗全。

因此,盛长桢并不担心邕王继位后的报复。

但他也不能大大咧咧地在父兄面前充先知,只能好言安抚。

说邕王也未必就能坐上皇位,凡事自有天数,无需忧虑这些未必会发生之事。

盛纮和盛长柏也是无法可想,只能寄希望于邕王成不了事,就把这件事抛诸脑后了。

盛长桢考虑的却是更多,他想的是自己如何在这场夺嫡大战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从他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大致有两条路。

一是在兖王叛乱中,救下老皇帝。

而这件事需要对时机的微妙把握。

如果盛长桢在兖王叛乱还未发动之时就将他揭破,那么兖王败亡之后,得利的就是邕王了。

这可不是盛长桢希望看到的结果。

他必须在邕王已死,兖王未成的时机,打破这场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