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在信上其实很多东西没写,毕竟,对于皇帝这种生物,最好不是别太过坦诚,总得留点底牌,不过,李悦直接将晒盐法附在了信里,比起礼单上的东西,这个法门才是无价之宝。大唐其实很缺盐,沿海或者还是在煮盐,但是大多数地方的人吃的还是井盐岩盐,像是关中这边,吃的主要是青盐,也就是青海湖那边的盐。但是,这仅限于中上层,像是下层甚至是军队里面,用的还是醋布,这玩意的确也能为人提供所需要的盐分,但是那味道嘛,真的是一言难尽,大概唯一的好处就是方便携带,往身上一踹就行,说不定你下次拿出来的时候,醋布里面的咸味还有你流出来的汗贡献出来的那点盐分。
不是朝廷不愿意给军中配备食盐,实在是这年头食盐的产量有限,价格也从来没降下来过。真要是大量配备,朝廷只怕立马就要财政吃紧。
而如今有了这个晒盐的法门,只需要在山东江南等地开几个晒盐场,那么,大唐的寻常百姓就也能吃上咸盐了!相应的,这里面也蕴含着大量的利益,李治只要稍微一算,都觉得心跳加速,一时间几乎不敢呼吸。
武后一看,更是两眼发光,她甚至觉得,早该将李悦封到海边上了,之前李悦搞出来的能够提纯食盐的方法已经让他们大赚了一笔,但是,能够真正吃得起这等精盐的毕竟是少数,哪怕卖得再贵,数量在这里,但是,若是开辟盐田,晒出了咸盐,那么,到时候的盐价肯定要大跌,即便是贫民也能吃得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大唐的百姓,一户人家一个月只舍得吃一斤盐,一年下来,也是个天文数字了。武后兴奋得脸上都浮现出了明显的红晕,这两位对视了一眼,却是达成了共识。
当皇家掌握了足以压垮其他所有世家的财富时,那么,对于那些世家的反扑,完全可以不用太在意了。正好春天的时候,新一轮的科举又要开始,原本搁置的计划,也该实施了。
第84章
哪怕是古代,很多事情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有钱有粮,那很多事情都好办,你要是没钱没粮,就长了一张嘴,那你也没什么话语权。孔子当年肚子饿的时候,连自己最倡导的什么礼仪廉耻都不讲,弟子拿了食物就吃,拿了衣服就穿,根本不问来路!这个时候,他自然没有这个资格跟人讲什么大道理,讲了也没人会听。
而对于皇帝来说,有钱有粮就意味着,他具备了从□□上消灭那些反对派的能力,因此,他觉得现在可以掀桌子了。
李治这边掀桌子,结果到了夏天的时候,泉州这边就多出了足足二十多个流放过来的士子还有官员。
这边消息实在是太闭塞了,人都流放过来了,李治才收到了邸报,明白了原委,这些都是参与了科举作弊的。从科举这种形式诞生以来,作弊的事情就层出不穷。尤其这年头考试实在是太粗疏了,也不会搜身,考卷也不会糊名,考生不管是考前还是考试之后,都可以明目张胆地去拜访考官,可以说,不作弊都对不起这么多的便利。
李治也是坑,他玩了一出钓鱼执法,直接将这些人都坑了,这些人被抓了个正着,甚至有十多个与科考有关的官员被牵扯了进去,这个时候对于科举作弊还没上升到死罪的地步,对科举作弊这种事情处置最严厉的其实还是清朝,也难怪直到清亡之后还有一大堆明明不是旗人,却对大清念念不忘,忠心耿耿的遗老遗少了。
然后在处置这些人的时候,李治琢磨着这些人虽说作弊了,但是出身还可以,其实学问也还是有的,他们玩科举作弊,无非就是现在录取率实在是太低而已,就算他们出身还行,但是也不能保证上榜,所以,李治便直接判了流放泉州,算是给李悦送人才了。
李悦愁的就是这个,他如今真的是人手不足,这回算是雪中送炭了。
既然是流放过来的罪犯,李悦也没委任的意思,直接拉了壮丁,叫他们过来做老师,主要负责启蒙工作。如今他这边的摊子越铺越大,需要工匠具备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凭借着口耳相传和以前的经验。因此,他给了那些人一个选择,要么,按照正常流放犯人的惯例,你们想要在这里生活,就自个想办法,甚至,按照大唐律,这些流放的犯人需要服比平民更多的劳役,当然,你也可以花钱让人帮你服役,但问题是,他们手上能有多少钱,何况,现在不是之前了,李悦在自个的封地上出台了一个规矩,那就是废除了绝大部分的徭役,改为雇佣。但是,这仅针对平民,而不会针对罪犯。除非是判了苦役,其实罪犯一般是关在大牢里面的,但是,李悦到了泉州之后,就利用自己的权力,在整个闽地四州搞出了一条律法,那就是犯罪之人需要按照罪行的轻重,进行劳动改造。当然,那等杀人放火的死刑犯就算是,这等人都是亡命之徒,谁知道会不会趁着这个时候暴起杀人跑路呢?所以,其实就是那种普通的罪犯,会按照罪名的轻重,进行不同的劳役,轻一点的其实就是简单的一些力气活,并不会很重,李悦也会给他们发工钱,但是,这个工钱比起外面就低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