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林如海是一人之下的首辅;
众所周知……
林如海身上的光芒太耀眼了,让人完全不敢与之唱反调。
原本硝烟四起的报纸,一下子就岁月静好起来。
林如海的文章刊登了,季崧的紧随而至。
季崧对这些读书人来说,自然没有那么崇高的地位,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他能打败敌人,大胜而归,就是自己头顶的保护伞,那地位,比林如海可高多了。
两人的文章一经发出,关于《童养媳》的讨论瞬间消失无踪。
但这世上,总有那么几个“不怕死”的——
比如,鹤年。
鹿岁微笑,直接将顶着松鹤先生这个笔名的鹤年写的文章,直接刊登在了下一期的报纸上。
然后,就如热油中落入了一瓢冷水,舆论直接炸开了锅。
鹤年考虑到自己的塑造出来的性格与身份,以及面对林如海与季崧时该有的态度,写了一篇阴阳怪气,觉得两人许是根本就没看过《女状元》与《童养媳》这两本书,只是因为两本书的精神内核符合女帝的执政方针,所以才会写文章夸它们。
但这更说明,这两个话本儿的作者,就是在投机取巧。
文章末尾,松鹤先生又指桑骂槐地将话本儿作者骂了一顿。
这篇文章一发出,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松鹤先生的拥趸看到自家先生这么刚,连林如海与季崧都敢得罪,那是又担心,又喜欢。担心的是,害怕林如海与季崧报复;喜欢的是,自家先生不畏强权。
而那些对松鹤先生谈不上喜欢与否,而且对仕途有意的读书人,则一眼就看到了他文章里说的,这两个话本儿的精神内核符合新皇的执政方针一事。
这些原本对话本儿不感兴趣的人,忙不迭地让人将两本话本儿都买回了家,然后逐字逐句地翻看起来。
而这时,鹿岁再次刊登了林如海与季崧的文章。
这次的文章不再是空洞的夸奖,还涉及到了一部分话本儿的故事剧情。
这篇文章传递出来的讯号是什么呢?我们看完话本儿了,但还是觉得话本儿不错。
让林如海与季崧都觉得不错的话本儿会是怎样的?
不少人吃了这波安利,纷纷让人将话本儿买回了家。
但松鹤先生不甘心,又抓住两人文章的漏洞,就这么隔空与林如海、季崧两人争辩起来。
两方人马吵得是你来我往,争锋相对,谁也不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