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页

李晚此时考虑的,也是从这《器宗大典》当中,挑选出足够多的基础道纹,作为类似这万印书的,李氏一门道场典籍!

“传道授业,讲究的是堂堂正正,在这基础部分,大可以无私奉献,广为流传,借此以增加对器道拥有高深了解,或者认识到器道威力的修士,整个器道的重要性,还有炼器师的地位,都会提高,此举善莫大焉,当能获得所有同道的支持,些许嫉妒小人窥伺,不足为虑!”

李晚清楚地认识到,方今之世,仙道大昌,虽然依旧是大能修士主导一切,但炼气、筑基弟子,也已经拥有相当的数量,这些人对法宝的依赖会越来越重,甚至达到法宝比功法还重要的地步!

当是时,正是器道大兴之际。

而自己想要开宗立派,成就一支道统,就是要在这滔滔大势当中顺应潮流,最终占据一席之地。

另一件事情就是,自己得到这《器宗大典》也有二十五年功夫了,对它的了解,不说了若指掌,至少在结丹修为之内,能够参悟的,也已经参悟得七七八八,因此才得以成就荣登地煞榜的名声,但在最近这些年,也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留下这大典的薪道人,编纂典籍经义千二百余部,多为古籍,虽然有追溯本源之功,却缺乏经世致用之效。

“留待我自用的话,光是吸收气机,继承道统,便已足够,不过,想要凭借里面记载的知识教授门徒,甚至传给更多的人,就不容易了。

这难度有二,一是古今不同,非是博古通今,完全领悟,不能得其法;

二是里面器道博大精深,纵然是天才苦苦修持,皓首穷经,也难以尽得其用,而且,各部典籍之间关系散乱,记载的内容又包罗万象,反倒成为吸收其精粹的障碍。

这其中又以第二点更为严重,就算我把整部《器宗大典》默写出来,交给各方天才,又有多少能够理得清头绪,完全理解吸收?

那些中州灵宝宗的天才们,能够接触到的功法秘籍也有不少,彼此之间,也能共享,但也不是个个都能有所成就,还是要靠各人。

毕竟,他们没有像我一般直接吸纳气机,得到前辈高人经验的便利。”

李晚感觉,强求完整的大典传承,甚至反不如一部简单的器道法门,来得容易育人。

只有自己学以致用,把《器宗大典》理解吸收之后进行反哺,才是正路,直接拿出来,那是肯定行不通的。

李晚确定了这条道路,心中其实也早有成算了,他决定,自行编纂一部全新的器宗大典,而其中,又以给入门弟子打基础的几部典籍最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