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信任丞相,朱元璋直接废掉了丞相,自己干丞相的活, 刘邦没少在背后嘀咕‘累死你个傻小子’。
同样是分封诸侯王, 刘邦觉得他给异姓封王这一点简直是自取灭亡, 养子怎么了?瞅瞅隔壁这群养子。朱元璋觉得他分封功臣时小心眼,你先封了, 谁疯了, 再杀, 多简单的问题。
唯一的共同点是都有开国功臣谋反, 刘邦又不想说自己想杀樊哙没杀成的事,也觉得他杀李善长杀的过分了, 蓝玉倒是该杀, 蓄养了几千义子养子, 这就是要谋反, 只是株连太广, 你们那会不缺人口吗。但在静观后效之前,说不出究竟是谁对谁错,执政者不是每次都能猜到自己行为会带来的结果。判官们经常得申请阎君亲审, 就是因为他们判断不出究竟该从出发点、还是从结果来审判。
刘邦也不是随时随地的骂人,大气的端着酒碗:“你的皇后好啊,真贤后,母仪天下莫过如此。”
朱元璋心说:是啊,我又不想换太子,哪怕儿子死了都得让孙子继位,不让别的儿子来。别的女人就随便睡睡罢了,还是和皇后在一起恩爱又舒服,她安心,我们夫妻俩当然过得舒服,夫妻都不和睦,家宅不宁。
“好眼力!你若夸我,我得谦逊两句,夸秀英,说得对!”
“比我原先那个缺德娘们好多了。”
“吕后总比武后好一些。”
“嚯,这倒也是。吕雉的姿色可不如武媚娘。”
二人在一起骂了一会不听话又废物的混蛋儿子们,生的多生的少都不重要,得顶用。“老弟,你将丞相大将军、后妃乱国的弊端都回避了,只留下藩王戍边,不担心变生不测么?”
刘邦当年没用藩王戍边,但是他让几个藩国坐落在比较偏远、鞭长莫及的国土上,送过去的虽然都是不怎么喜欢的儿子,但计划中是放一个诸侯过去,就能把当地镇压住,以免前朝的贵族本朝的豪强发展壮大,计划中是诸侯们枪口一致对外。然后乱成什么样人们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