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黄宁负责的这个项目,就是在这里建设一个小型的电磁弹射器,用于技术验证。
这个电磁弹射器的最大载荷,按照实验型号的设计方案,估计在60吨左右,导轨长度是15公里,最大脱轨速度是13公里每秒。
看起来,这个最大速度不怎样。
但别忘记月球的环境,六分之一的蓝星引力强度,近乎于无的地表大气,哪怕是13公里每秒的速度,也足以脱离月球引力的束缚。
如果13公里每秒,在蓝星地表发射,那不过是四倍音速还不到,很难突破大气层和蓝星引力。
更何况,电磁弹射器还有另一个优点,那就是导轨长度可以不断延长。
现在15公里的电磁导轨,会导致滑块加速度太高,仍然感到明显的g力,如果30公里长度呢?甚至更加长。
而且电磁弹射还有另一个优点,那就是脱轨速度的上限非常高,只要电磁强度够强、导轨长度够长,脱轨速度达到每秒几十公里,相当的轻松。
要知道电磁炮的上限,可以达到20光速左右,即每秒6万公里左右。
哪怕当前人类的材料和配套技术,还达不到理论上的20光速,但1光速,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不过黄宁并没有太好高骛远,月球正面由于潮汐锁定的原因,恒定面向蓝星,因此在月球正面建设的电磁弹射器,只能用于前往蓝星的近地轨道。
既然只能用于返回蓝星,那就没有必要开发速度太快的电磁弹射器,估计上限就8~9公里每秒左右。
因为速度太快,一方面会导致宇宙飞船难以控制,另一方面会导致性价比下降。
在月球和蓝星之间,宇宙飞船的速度如果太快,抵达近地轨道附近,还要进行反推制动,不然刹不住车,会出现直接冲入大气层,或者擦过蓝星,飞到其他方向的外太空。
既然有这种限制,那完全没有必要飙车,让速度刚刚好,可以抵达近地轨道即可,这样做才可以让电磁弹射器的性价比达到最高。
而且黄宁还有另一个担忧,那就是电磁弹射器的后坐力问题,在月球上,虽然没有高重力和高浓度大气层,但这里存在另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