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谁让南星早就习惯了呢?自己琢磨了会,明白了过来。若是考教文章策论,学子所思所想自会体现一二,只要心中有思想,就是不会也能学的很快,此乃有道无术,术可得;但若是仅仅将思想局限在“答案”中,便是只有术,而无道了。

说白了,现在就算是每个村都有学堂,教育还是一个高成本的事情。能太学毕业,绝对是高精尖人才,若是这些人才都只会用“术”,而心中无“道”了,那灿烂的中华文明自然也就不要想着有人继承了。

朝廷官员想的都是这些,反而没有人在乎考试题目出什么了。

南星自觉自己不擅长这些,就直接放手让提意见的郭嘉去做了。左右她升职后,太学祭酒没人做了------这么热心教育,那就干点实事吧!

这个安排引得郭嘉几度不满就是后话了。

虽然因为刺杀发配了不少人,但人才储备制度和晋升制度在南星十年的努力下已经非常完善了,可以直接搬进朝堂来用,所以也没有造成公务的混乱。

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

“殿下,事实上朝内有很多无用的官职。”管理吏政的荀攸在一日上朝时提出了自己在整理缺员情况时发现的问题。自从南星上任,朝廷里的公事就变得简洁了起来,无意义的争吵少了很多。

他这样一提,作为尚书令的荀彧皱着眉头站出来,“因先帝买卖官职之举,各地官员需求量极大,但”事实上是不需要那么多人的。

一般的县城,有一位县令。然后县令需要的各种小吏都是县令自己的人,朝廷并不为其发放俸禄。相应的,县令就算是这个县的所有事务的管理和实施者了。从田里的粮食产量,税收劳役的征发,水利设施的建造到瘟疫的防疫,本县的教育情况,还要做法官断案。受制于一县的人口,县令基本上是可以把有关民生的任何事都管了,也不需要其他平级的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