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襄敏若有所思:“上达天听……
“确实,徐先生你说得很有道理。现在不论是严阁老或者顾阁老那里,都很难要来军资。唯一的办法是主动卷入两位阁老之间的斗争,火中取栗……
“此事风险极大,一着不慎恐怕就要被抄家灭族;可如果能成功,收益也同样极大……”
林襄敏踱着步,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后,他问道:“那请问徐先生,我该选何事作为突破口呢?”
李鸿运沉默片刻:“这个……我也不知。”
林襄敏愣了一下。
李鸿运“我也不知”四个字说得相当理直气壮,因为他确实不知道。
之前他只是跟楚歌分析了一下当前内阁以及东南的局势,可俩人也都没想出什么好的办法。
李鸿运对林襄敏最后说的这个解决思路的大方向,还是他白天的时候绞尽脑汁想出来的。
至于具体的做法?
他倒是想了几个,但全都自己否了。
比如,李鸿运曾经想过,是否可以暗中将严茂青的这封密信交给顾清章的人,或者想办法将严茂青要毁堤淹贼的事情暗示、透露给顾清章。
如此一来,等于是向顾清章纳了投名状,顾清章有了办法扳倒严阁老,到时候或许也会念他倒戈有功,保住他总督的地位,继续支持他荡寇。
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条路绝对行不通。
原因很简单,政治斗争里的站队,可不是你想换就能换的。
如果所谓的政治斗争就是左右横跳,那未免也太简单了,简直是有手就行。
这样做,有三个问题无法解决。
第一,密信这种东西,到底能否作为朝堂上的证据?更何况密信中可从未提到盐税、贱卖田地的事,只是严阁老随便提了一嘴,从军事角度问毁堤淹贼的可行性而已。
如果严阁老不承认这密信是他所写,或者承认了,但辩解说,仅仅是从军事角度提出了毁堤淹贼这样一个不成熟的意见,并未明文下令,最终决定权还是在林总督和邓将军手上,又该如何?
如果淹田一事压根就没有发生,那又怎么证明严阁老要做这件事?怎么定罪?
第二,顾清章没有上帝视角,他为什么会相信林总督这个铁杆的严党?
在顾清章看来,林总督给严茂青又是送钱又是送戏班,能当上总督全赖严茂青的提拔,二者的利益已经是深度绑定。
此时倒戈,为何?为了家国大义?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站在顾清章这一边?
这样的人,顾清章多半是不敢用的,更不敢拿着一封所谓的密信就在皇帝那里向严阁老发动进攻。因为进攻一旦失败,顾清章的损失也极大,甚至可能满盘皆输。
顾阁老已经隐忍了数十年,不可能如此贸然地将全部希望,压在一个倒戈的严党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