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十七)政见不合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133 字 9个月前

虽然比朱和垠小了四岁,但由于朱慈煌生的晚,又由朱由检亲自带到十二岁才被送来大明,因此他自然耳濡目染许多。

朱和垠的心思在他面前展露无遗,但他并不以为意,而是开口说道:

“这件事情,我爹早就说过,眼下大明应该重视的是民生上的研究。”

“之前大兄加大了对内燃机的研究,这是正确的,但这却解决不了大明目前的问题。”

“我和我爹私下书信聊过大明的事情,说到底无非就是将军费削减,加大民生投入来增加就业岗位罢了。”

由于学习接触的教材都是朱由检所写,因此朱慈煌和朱和垠的话述已经偏向近代。

“可是……国朝当年基建的各种工程,理论上还能再用十几年……”

朱和垠有些犹豫,但朱慈煌却摇头道:

“这和用多少年没关系,你我都能看清楚的事情,你以为朝中的大员看不清?”

“关键的不是基建,而是削减军费。”

“可是如果要削减军费,军中将领必然不愿意,而这也是你父亲迟迟不敢动手的原因。”

“对罗刹国的战事,便是削减军费前的妥协。”

“一场战争,军中将领能分到数百万两银子。”

“只要银子到手,他们自然就会松一松军费。”

“不过这个关键在于,他们会松几年……”

朱慈煌提到了五军都督府的事情,这也是眼下朱由校和朱慈燃最头疼的事情。

他们可没有当年朱由检那样的威望,就眼下大明军中的情况来说,哪怕把朱由检从齐国搬回来,他也需要准备许多才能让军中将领低头。

以武起势的弊端就是这样,但当年的朱由检没有办法。

武官势大,总比满清入关要好得多得多。

况且,在朱由检执政时期,他确实把文武之间的平衡玩得很好,而且也告诉了自家哥哥应该怎么选用阁臣。

在朱由检看来,制衡文武确实很简单,他怎么能想到武官能被放纵到如今这种地步。

他费力把军队削到六十余万,结果这才十几年,又涨回了七十几万。

削减军费,不管是裁军还是削减各类物资,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不是谁都敢像朱由检一样,把明军从二百万削减到六十几万的。

“这件事情,具体还是得看我爹。”

朱慈煌不等朱和垠想好就开口道:

“我爹那么多年没有回大明,如果他能带辽东侯、宣化侯等一众侯爷回来,那估计不用妥协,也能削减军费。”

“只是我爹的身体近来似乎不好,两个月的舟车劳顿,恐怕……”

朱慈煌面露担心,这让朱和垠刚刚升起来的信心又瓦解了。

也就在他信心瓦解后不久,人在东宫已经坐下处理奏疏的朱慈燃也听到了一阵脚步声。

听着越来越近的脚步声,他放下了手中的朱笔,缓缓将头抬起。

来人是李定国和洪承畴,他们身着正一品的官员常服走进了春和宫,其中年近七旬的洪承畴依旧脚步有力,看的朱慈燃不自觉眯了眯眼睛。

在洪承畴身后,还差几个月便四十岁的李定国跟着走了进来。

他和当年一样,表情和举动依旧从容,虽然人已中年,但气势尚在。

“参见千岁……”

二人走进春和宫偏殿后,对着朱慈燃作揖行礼。

朱慈燃见状微微抬手表示平身,同时左右两侧的小太监端来了椅子供二人坐下。

在他们坐下后,朱慈燃才开口说起了正事。

“眼下永王已经就藩,定王就藩的事情是不是应该排上日子了?”

朱慈燃开门见山,而能坐在这里的都是他可以信任的人,因此对于他的想法,李定国依旧不带一丝忌讳的作揖道:

“殿下,恕臣直言,眼下国朝的情况并不好,百姓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非战事。”

“正因为百姓过得不好,孤才要勘定四方!”朱慈燃隆声开口,似乎意有所指。

“此战过后,五军都督府的军费理当削减。”

“削减过后的军费,就投入工部,着工部梳理天下河道吧!”

朱慈燃说出了他发动战争的原因,这让李定国皱了皱眉。

朱慈燃的想法被他了解,但他并不觉得仅凭一场战争的数百万两赏银,就能够让军中的那群骄兵悍将乖乖接受裁撤。

自天启十年以来,当兵吃皇粮就成了一份肥缺,因此许多入伍当了兵的人都在城里购置了房产。

如果朱慈燃要裁军,那大明朝怎么安置被裁汰的士卒?

以现在的环境来看,发田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而工作却又不是那么好找。

没了工作,让退役的士卒们在家里待着,那等他们坐吃山空之后会怎么办?

想到这里,李定国作揖道:

“殿下,战事可以不必发动,国朝完全可以按照年龄,依次对将士们进行退役。”

“年满四十的将士大概有多少人?”朱慈燃不给李定国喘息的时间,直接了当的询问。

“大约三万人……”李定国估摸着说出一个数字。

三万人,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最少以大明的武力来说,只要能够保障辎重,他们完全可以打穿欧洲。

只是面对这个数额,朱慈燃却略皱眉头,脸上充满了不耐烦:

“三万人的军费削减能干嘛?便连疏通运河都做不到。”

“我决心在此战过后裁军十万,三十五岁以上者皆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