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这项提议的,毫无疑问是最有钱的那些人;而支持这些提议的,则是最没钱的那些人。那么它就完全无法被阻止。
反倒是中间的某些人意识到了问题——他们在幸福岛的工作,都是一些在自己行业内处于高端地位的学者、作家、媒体人,再加上一些资深佣兵与小公司的创业者。
但他们无论在人数上、地位上亦或是话语权上,都已经无法阻止这一切了。
群青与教父,差不多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失踪的。具体的时间就是五月十一号。
一开始人们还会忧虑,他们购买如此之多的积分、会不会导致积分贬值?毕竟当他们拥有的积分足够多了之后,就可以轻而易举通过扶济社的内部渠道买到他们所需要的劳动力……
可是那些收购积分的人,却并没有立刻降低积分的收购价——反倒是在半个月之后提高到了1:630的货币比例。很多人因此而直接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工作,开始全职去做任务。他们的收入因此而暴涨……这也让一些原本并不打算加入扶济社的人,因为眼红这份收入而加入了扶济社。
而随着这些“积分佣兵”的大量涌入,很快就导致了没有任务可接的问题。
毕竟这些积分的“产生”又不是挖矿、能够自行产出……而是在帮助扶济社内部的其他人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即是通过收获他人的“感恩”与“好评”,来获得一些额外积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扶济社的积分主要产出途径,其实就相当于是扶济社给了他们一个“负税率”——越是交易,市面上的积分也就越多。这也是在鼓励人们去发布任务,寻求他人的帮助……这毕竟也是在扩增扶济社的影响力。
正常情况下,这些积分都被很快用出去了。毕竟这是一种新货币……人们肯定希望能够尽快变现。并且每个人总是会或多或少遇到麻烦的,随着他们通过扶济社解决这些麻烦、就会逐渐养成这种发布任务的习惯。
可随着大量积分都被收拢,市面上发布任务的人开始变少了。大量的人在辞职之后又接不到任务——于是他们开始去接一些明显积分给的比正常情况少的任务,而因为积分的收购价也在同步进一步增长、人们也没有察觉到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是后来,人们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积分的价值已经变得如此昂贵了……那么用掉这些积分,来让人们去完成一些对自己来说只是有些麻烦的小事,会不会变得有些浪费?
比如说,人们最开始在忙着加班的时候,会请人去接自己的孩子,而他们付出的也就是“一点积分”。这点积分可能是他们新邻居搬家的时候,拜托他过来帮忙搬一下家具时获得的;也有可能是看到了老年痴呆的迷路老人,发现平台里面有这样的任务,然后联系到了老人家属之后得到的。
这正是一种无比温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帮助”。
可是,在积分被平白无故拉高了价值之后……人们就开始不舍得将这种积分用于委托给他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了。比如说帮忙运送家具——所花费的“人情信誉”如果换成信用点,已经足够请专业的、穿戴着外骨骼经过高强度义体改造的职业工人了;又比如说加班的时候请人帮忙去接孩子,可是花的“人情”的价格,却已经比加班费还要高上几倍了……甚至哪怕他这天请假,损失的收入也比不上这一点扶济社信誉的价值。
于是,人们才终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