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页

能想到直销的仓储和发火问题, 可见他多少是上了心的。

周经理要做的就是鼓励:“先把策划方案拿出来,我们一起讨论,然后试着开始做。不要太有心理压力,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 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就变成了路。路都是人走出来的。还有一点, 我要事先提醒你一下。直销是从美国开始的,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在美国比较成熟。但中美两国国情不同,首先支付方式就不一样。现在美国人习惯使用信用卡,但我们现在不行。不要想着我们没信用卡,我们先去发展信用卡。这个没意义, 立足本土, 寻找适合我们的方式才是关键。”

杜仲还在怔忪呢, 其他人先热情地帮忙出主意,如何利用邮寄把货品寄送到顾客手中, 如何提高顾客的兴趣, 大家都说得头头是道。

其中一位叫叶文兰, 三十岁上下戴着眼镜,身材瘦削的女同志提出了建议:“我们需要在电视销售之外进行补充,专门提供文字图像资料给顾客知道。我也看过《厂家直销》, 我发现有个问题是假如放电视的时候我刚好有事错过了电视,那么即使我感兴趣, 想要购买, 但因为缺乏相关关键信息, 那我也没办法购买。如此一来, 我们就失去了潜在的顾客。还有就是我看过了,当时没太大触动,但后来想到了突然间心动,却怎么也找不到。这部分顾客的购买意愿应该比较强烈。”

杜仲暂且按捺下对得自己亲自跑仓库的恐惧,脱口而出:“你说的是邮购销售的一种,顾客对报纸杂志上介绍的某种商品感兴趣,可以进一步索取相关介绍资料,直至最终购买。”

叶文兰摇头:“我觉得而应该舍弃进一步索要介绍资料的过程,将商品尽可能详细地列在纸上。这样顾客感兴趣时就可以翻着看看,继而进行购买。”

周秋萍听着,脑海中浮现出《小康之家》四个字,这是九十年代特别流行的一本与其说是杂志不如讲是广告集锦的小册子,免费发送,介绍各种商品,普遍价格挺贵,但销售额相当不错,是邮寄销售的代表。

后来发展到网购时代,这杂志好像才消失。

杜仲反对:“如果直接印刷成小册子无差别投放,你考虑过成本问题没?那么多,你还不如直接在报纸上打广告呢。”

叶文兰反驳:“杜老师,你没有跟人分享过书本杂志吗?从整个社会来说,是文化的荒漠。一本花花绿绿没有色情也没有暴力的杂志对很多人都具有强大的诱惑力。比如说我们往学校邮寄一本,那么不出一个礼拜的时间,这一本杂志就会传遍整个校园,每个人都看过。”

现场逐渐分成两派,双方皆唇交舌战。

鉴于他们的文化水平都挺高,所以双方你来我往的过程比大学生辩论赛还精彩。

周秋萍兴致勃勃地听着,没摆出老板的姿态教谁做人。作为重生者,她虽然是第二次经历1989年,但她未必有在座的人真正了解这个时代。

直到她抬手看了眼表,她才赶紧开口:“不好意思,诸位,我现在有位重要的客户要去接。田彩霞,你负责招待大家吃晚饭,食堂或者饭店都可以,回头找我报销。大家继续讨论,尽快拿出个成形的策划给我,今晚或者明天设备大概就能到场,大家就准备工作吧。”

所有人呆愣当场。

明天就开始?正常流程不是见习再实习然后才能正式上岗吗?

周秋萍肯定地点头:“时间紧迫,还请大家抓紧。”

说着,她微微欠身,抬脚走人。

要出门时,她才想起来没跟大家谈论薪酬以及工作时间,又冒了句:“大家把以前的工资级别都写一下,统一交给田彩霞汇总,明天早上过来报道。”

她还不能现在抬脚去接人,在此之前她必须得找台长拿临时通行证,不然明天这么多人根本进不了电视台。

台长听说她把人都带进台里了,除了傻眼还是傻眼。喂喂喂,我的同志,做事要讲究流程,我连合同都没看到,更别说签了,你咋就带人进场了。

周秋萍煞有介事:“赶时间啊,来了还得磨合还得熟悉,你说啥时候才能正式干活。我这还得给他们发工资,我能不抓紧时间吗?”

“行吧行吧。”自觉已经上了贼船的台长无可奈何,“照片呢?这好歹是电视台,临时证上不贴张照片,谁晓得谁是谁。万一特务跑进来搞破坏怎么办?”

照片还真没有。人是她急吼吼喊来的。

这事儿她理亏。

周秋萍只能保证:“我立刻带他们去拍。”

眼瞅她跟阵风似的要刮出去,台长赶紧喊住人:“你回来,有个事儿我跟你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