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87年股灾之后,世界经济普遍低迷,能一把头掏出钱来购买一条大商船的船东, 当真没几个。
而这寥寥无几的数人也不愿意把大笔资金全部压在一条船上,他们普遍选择的方式是融资造船或者融资买船。贷款金额一般是造船价的80。
庞总现在因为石油公司的事, 资产几乎被套牢了, 他想弄银行贷款是不容易, 但周秋萍没问题。
为什么?因为她刚全资购买了两条俄罗斯的商船, 并且已经投入到中国大陆开始运营,定期拿租金。而且他她还在俄罗斯又买了两条,等到港之后就在香港出租,也是不愁出路。
这种大手笔就是她的信誉。
东欧一剧变,苏联一解体,俄罗斯的船厂和飞机场厂失去大量订单,乌克兰的情况当然也好不到哪里,甚至可以说更懵圈。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急着把手上的东西变现。不然再好的东西砸在手上没人买,就会彻底变成累赘。毕竟你要搞研发,你要发展,靠的是钱,不是一条条找不到买家的船。
庞总对这事儿有信心,还有一个重要的佐证,就是大名鼎鼎的罐头换飞机。
去年11月下旬,那场声势浩大的以物易物贸易终于真正落实了,具体表现在当时还没有解体的苏联人的飞机已经飞到了中国机场,而中国这边的第1批货应该是暖水瓶,也发到了苏联。
不明真相的人都在感叹南德集团的大手笔,只有知根知底的人才了解这桩买卖之所以能成功,不是那位牟董究竟有多惊才绝艳,而是苏联的形势当时已经恶化到了不得不这么做的地步。
以货易货,尤其是这种大规模的交换,最要命的就是双方难以互相信任。如果不是苏联局势恶化,为什么从1989年开启的谈判,一直到1991年快结束了才真正取得进展?甚至逼的老毛子死马当成活马医,先相信对方发飞机再说。
现在的情况只会更糟糕。20的定金怎么看都要比一火车皮的暖水瓶更加靠谱。乌克兰的船厂为什么不同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