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抓了抓脑袋,开始榨汁机模式,非得再要个章程:“就没有办法继续升温了吗?”
田蓝不得不开口帮薛秀琴解围:“其实有一招比较简单,在三江平原应用起来也比较合适。没办法再往下挖,那就在上面盖。我们这边种的是水稻跟小麦,秸秆比较多。秋收后的稻草经常垒起柴垛放在田里。这些是很好的保温材料,可以在拱棚的四周码上一层柴垛,帮助维持拱棚内的温度。但同样还是那个问题,一定要注意日照,必须得让盆内的庄稼和蔬菜晒到太阳。假如你们不怕麻烦的话,可以选择在日照最强烈的时候将草垛挪开,等到日照不行再推过去,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那人点点头,认真道:“我回去试验下吧,看哪个效果最好。”
薛秀琴高兴地肯定:“对对对,必须得自己做试验,要因地制宜。三江平原这边和我们宁甘农场的气候条件不一样,我们用的好的,你们未必合适。”
他开了头,其他人的问题层出不穷。
薛秀琴一个接着一个作答,他也不晓得答案的,大家就一块儿讨论,然后列出章程,等实践有了结果再下定论。
一场简单的研讨会,大家愣是从吃过早饭一直开到了吃午饭。中途居然没有人试图溜号,每个人的笔记本都写得满满当当。
等到团长宣布散会,大家去吃饭的时候,还有人围着田蓝和薛秀琴问东问西。
众人学习的热情让人欢欣鼓舞,连薛秀琴都忍不住感叹:“三江农场的同志很爱学习新技术嘛,虽然知青的表现差了点,但其他人的热情很高。”
高卫东正过来要和田蓝商量如何做地膜自动灌溉的实验,闻声感觉自己被深深地内涵了。这都是什么鬼话?哪个说他们的表现差来着?没听见吗?金杯银杯不如人民的口碑。三江人民都说他们好呢。
田蓝赶紧调停:“好了好了,都别废话,赶紧吃饭去。今天可是新米。”
我的天,这话太有诱惑力了。别看三江农场是鱼米之乡,大家经常吃细粮,但吃的都是陈米陈面,很少吃当季的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