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有酒厂帮忙牵桥搭线,大麦的供应不成问题。
不然就现在家家点火,户户熬糖,人人推磨的架势,别说单凭一个赵家沟了,他们整个公社的大麦加在一起恐怕都够呛。
酒厂的采购员过来装货时,条件装在大桶里的糖稀又惊又喜:“哎呀,怎么一下子这么多了?”
旁边食品厂的采购员急了,立刻强烈:“说好的,我们每天180斤糖稀坚决不能少。不能都给他们了。”
田蓝赶紧解释:“有有有,都有都有。”
两个厂的采购员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困惑。这才几天功夫,怎么这个小作坊的产能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
不过管不了,有糖稀供应上就行。现在两家工厂都拼了老命抢生产,必须得在年前冲一波呢。
只要糖稀的质量没问题,他们就懒得管这糖稀到底怎么来的。
这边采购员还在称重验货,那头中学生已经跑过来找田蓝去撑腰。
小云的妹妹小芳气呼呼的:“我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天天到咱们这儿赊上30块钱的糖水,下回还是不给钱。”
赊账这事儿,知青点干活的学生家里人多多少少都做过。不过人家熬好糖回来卖,就立刻把账给结清了。
只有赵来娣他们家,就没他爹妈这样的。
回回拿了糖过来卖,收了35块钱就走,坚决不结前面的账,还大言不惭,用她闺女的工钱顶着。
“当来娣是8级工人呢?8级工人一个月上百的工钱也就能买三四担糖水。他们家好了,天天过来白拿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