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页

而影响力仅次于大唐日报的工商报,报道的则又不同,他们除了转载一些大唐日报的内容外,还有很多前线商人送来的情报,甚至这些商人还自己写文章投稿,通过他们的视角解读这场高昌之战。除了这些之外,工商报还着重论述了一下打下高昌后,会给大唐工商界带来的巨大的影响,比如第一个就提到了纺织厂的问题,毕竟棉布的优越性已经让不少人看到其商业价值,而高昌又是棉花的盛产地,所以工商报上断言,棉布将在几年之内,取代现在最常用的麻布,甚至连丝绸产业都会受到一些影响。

不过相比于大唐日报和工商报的正面报道,受到极大打击的儒报却是不改本色,不但那些正面报道提出自己的质疑,而且还派人深入高昌战场,从而取得了不少鲜为人知的资料,比如他们就揭露出唐军中存在抢劫和俘良民为奴的情况,虽然只是少部分人,但是造成的影响却极其恶劣。

正是因为各个报纸的多方面、多角度报道,也让许多大唐人第一次看到战争的真面目,明白了战争不但能带来荣誉,而且还能带来丰厚的利益,当然了,在荣誉和利益背后,也要付出血腥与残酷的代价。

对于儒报的存在,李愔一向是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毕竟舆论不但要有正面的声音,而且也需要一种反对的声音,毕竟报纸的本质是一种传递消息的媒介,而传递消息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唐人了解身边的世界,从而开拓眼界,最终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

只不过这种反对的声音往往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这次高昌之战,就因为儒报一篇大胆的报道,不但引发民间一场大讨论,连朝堂上都为此吵翻了天。

“殿下,侯君集此举简直是无法无天,不但自己收敛财物、女子,而且对手下将士也不加约束,造成新设立的西州和庭州那边军纪败坏,将士盗窃抢劫成风,无数百姓为此流离失所,若是长此下去,很可能酿成大变,因此老臣请求陛下,一定要严惩此人!”白发苍苍的魏征站在大殿上慷慨阵辞,而他身后的一帮御史也是群情激奋,等到魏征的话音刚落,他们立刻也都上前参奏,内容全都是和侯君集有关。

大殿上的李世民也是气得满脸铁青,其实他之前就知道侯君集在高昌手脚不干净的事,只不过没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而且更加糟糕的是,这件事还被儒报给捅了出来,现在满天下都已经知道西州和庭州军纪败坏的事,甚至为此还让不少商人从那两个州暂时退了回来,毕竟治安得不到保证,再好的商业机会也没几个人敢要。

侯君集行军打仗的本领的确不错,但为人十分自傲,无论朝中文武,都不太喜欢他,今天看到魏征这些御史弹劾对方,再加上军纪败坏他的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不但没有人出来为其求情,甚至还有不少人一起弹劾侯君集。

看到朝堂上的大臣几乎一边倒的要求严惩侯君集,李愔却在心中暗暗着急,因为他清楚的记得,正是这场高昌之战,使得侯君集获罪下狱,从而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悲剧的发生。虽然历史已经被自己改变了许多,但是现在看来,历史上的那起悲剧很可能会重演。

第一百七十六章 历史重演

“此次出征高昌,侯君集虽然立下大功,但本身也犯下大过,因此朕决定,暂时解除军职,然后……”

看着群情激奋的文武百官,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准备先把侯君集逮捕入狱,审讯后再定罪。不过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却见下面的李愔忽然站起来,上前几步说道:“父皇息怒,儿臣以为侯将军虽然有错,但也情有可原,毕竟西州和庭州远离中原,很容易发生军心不稳的问题,侯将军这次处置失当,所以才会引发军纪败坏的问题,虽然也是大罪,但希望父皇能让其将功抵过,减轻一些处罚!”

看到李愔为侯君集求情,不但李世民一愣,其他文武百官也都是十分惊讶,因为李愔一般很少主动对这些军政大事发表意见,除非是李世民问到他,而且他和侯君集简直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的人,现在忽然出面为其求情,这让所有人都有些意外。

其实李愔心中也在苦笑,因为他知道,正是因为这件事,使得侯君集获罪下狱,虽然后来被免罪,但也没有得到任何升迁,这让他心中十分不满,后来更是和太子李承乾走到一起,而李承乾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胆子造反,也正是有侯君集这个最大的依仗。

虽然李愔和李承乾的关系并不好,甚至上次李愔声望受损时,对方还落井下石,可以说两者还处于对立的位置上,不过尽管如此,李愔也不希望看到对方因造反而被流放,这倒不是他想做烂好人,而是不希望大唐的政权发生太大的波动,毕竟若是李承乾造反,肯定会有一大批人受牵连,朝局也会发生剧烈的动荡,甚至连他的发展大计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若是能减小李承乾造反的可能性,那么他就会尽力去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