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是把事情办成了,李愔心中也松了口气。退朝之后,他被李恪扶着,正准备回府,地没想到被房玄龄和李靖这两个文武头子拦住,以他们两人对李愔的了解,对方绝对不会无缘无故的和吐蕃人玩这种游戏!
面对两人的质问,李愔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对方的态度显然也是和李世民差不多,都是赞成和亲,毕竟站在他们的立场和角度上,暂时也只能看到和亲为大唐带来的好处。幸好李愔急中生智,忽然装做病体难支的样子,连连大声咳嗽。而李恪更是知机,一边和二人打着哈哈,一边把李愔硬架上马车,然后兄弟二人立刻打马而去,只留下房玄龄和李靖气的是连连顿足。
说服了李世民,吐蕃那边就不用李愔操心了。第二天李世民就亲自召见了松赞干布,然后把儿子们的要求提出来。
松赞干布今年才二十一岁,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吐蕃贵族教育,而且在十三岁那年,父亲被人毒死,国家四分五裂,正是他小小年纪继承父位,组织军队东征西讨,这才平定了内部叛乱,并且一统吐蕃,可以说无论是文才武功,都是一代人雄,为人也十分自傲,所以听到大唐皇子要和自己比试,立刻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而李愔那边早就等着松赞干布的这个消息,一听到对方答应,立刻发动所有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报纸,大量篇幅报道吐蕃和亲的事,而且在李愔的授意下,还特别提起两年前的松州之战,大幅渲染当年吐蕃傲慢无礼,口出狂言污辱大唐公主,才导致求亲不成,而且率先起兵侵略大唐,才使得两国之间爆发战争,上千大唐男儿战死南疆。
对于松州之战,报纸上的报道虽然略上夸张,但大部分的确都是事实,甚至还有不少当年战死者的家属站出来,在报纸上大骂吐蕃人,无故挑起争端,所以才使得自己的儿子或丈夫战死,甚至还有文笔好的报馆先生,大幅描写了一些遗孤哭喊着要父亲的场面,极尽催泪煽情之能事。
这些报道一出,自然使得吐蕃人在大唐的声誉一降再降,甚至吐蕃人上街都要小心点,因为很可能会被群情激奋的长安百姓围攻,所以一时间吐蕃商人纷纷逃离,一刻也不敢在长安多呆,更有甚者,连离吐蕃比较近的东女国和党项商人也受了牵连,毕竟在长安人眼中,他们的样子和习惯实在是差不多。
而随着吐蕃声誉的降低,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以李承乾为首的皇子们声望大涨。这主要是因为李愔在让人报道时,对内容做了一些小小的修改和夸张,去掉了一些政治和身份上的因素,只单纯强调他们兄弟不忍让幼妹远嫁,因此才挺身而出,与吐蕃人展开了一场文明的竞赛,以拯救自己的妹妹。可以说从一开始,李愔就将自己的兄弟们塑造成一帮正面人物。
长安是李愔他们兄弟的一亩三分地,报纸也被李愔控制着大半江山,所以在舆论上,吐蕃人只有挨骂的份,想还手都没办法还。至于李世民,反正报纸上根本不敢说他的不是,而且骂又骂不死人,所以他也懒的管,其他文武百官更不用说了,谁也不会为了一个番邦小国而和整个皇子集团做对。
就在长安城对吐蕃人喊打喊杀的时候,长安城东边的大路上,正有一支车队缓缓走来。这支车队规模不大,马车的样式看上去也很普通,不过若是仔细观看的话,就会发现前面前辆坐人的马车做工十分精湛细致,甚至连用材也都是上好的红木,一看就知道车上坐的绝对不是普通人。
就在这支车队马上要到春明门的时候,只见最前面的那辆马车窗子被打开,露出里面一个苍老的面容,只见对方用那双混浊的眼睛打量了一下长安城墙,然后有些无奈的自语道:“李愔啊李愔,老夫来了,希望你的条件能让我们都满意!”
第一百八十九章 李愔不敢太过分
今天天气不错,大太阳挂在南边的天空,照的人身上暖洋洋的,在冬日里能有如此晴朗暖和的天气,也能称的上十分难得了,因此不少人都从温暖的屋子里出来,晒晒太阳聊聊天,顺便活动一下倦懒的身体。
齐王府花园内,李愔在文心的搀扶下,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碎石小路在慢走,时不时的还咳嗽两声,显然病还没好。其实他的病本该好得差不多了,但为了阻止吐蕃和亲,李愔是又费心又劳累,精神和身体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结果病情出现了反复,搞到现在身体还十分虚弱,勉强才能下地。
“夫君,国家大事文心不会阻止你去做,但是你也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身体,千万不能再逞强了!”文心一边扶着李愔,嘴巴还在不停的数落着自己的夫君,这些天她日夜伺候在李愔身边,同时还要为李愔的病情反复担惊受怕,几乎是吃不下睡不着,这才几天功夫,就已经显得憔悴了许多。
“嘿嘿,文心你教训的对,我保证,从现在起专心养病,再也不操心外面的那些破事了!”李愔举起手掌,信誓旦旦的保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