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页

杜尔这些草原部落对现在兵力紧缺的李愔来说,无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军队,而且这些胡人与新罗、百济,以及买来的那些奴隶都不同,这些胡人的战斗力比新罗和百济士卒的要强的多,而且家眷又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李愔可以充分信任这些人,将他们当成自己向外开拓的一把战刀,就好像后世俄国沙皇手中的哥萨克骑兵一般。

如此重要的一件事,李愔自然不能只让杜尔的落云部落去做,而王安也明白这件事对李愔的意义,所以他主动请缨,故意和杜尔回一趟草原,有他这个王傅在,落云部落在说服其他部落时,也能更加的有底气。

虽然李愔很舍不得王安的这个臂膀,但身边确实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毕竟他们太原王氏本来就在草原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王安对草原上的形势也十分了解,所以由他出面的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出于上面的考虑,李愔最终还是同意让王安杜尔去草原,不过为了保护他的安全,李愔将身边的王府护卫分出五百人。这让王安十分感激,准备了一些东西后,第二天就乘船离开了泗沘,直接进入黄河河道向太原而去,然后再经太原达到草原。

而与此同时,李愔又亲笔给李世民写了封信,将自己想面临的兵力困难,以及对杜尔这些草原部落的打算解释了一遍,希望皇帝老爹给提供点方便,暂时不要再攻击杜尔这些部落。

李愔将信写好之后,立刻让人送到登州,然后用飞鸽传书的方式送到长安,以这样的速度,想必当王安到达草原时,李世民的命令也会下达给草原上的唐军,并不会耽误王安对草原部落的招安。

至于李世民会不会同意这件事,倒不在李愔的考虑之中,一来自己那位皇帝老爹对自己十分支持,二来自己将那些草原部落招走,也算是帮大唐解决了一个麻烦,毕竟若真的举兵攻打的话,大唐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现在能不花一文钱的把那些草原胡人送走,李世民根本没有理由拒绝。只不过李愔并不知道,长安却已经因为一件事而吵翻天了。

第三百五十九章 李佑的反叛闹剧

“混帐!畜生!”李世民将手中的奏折狠狠地向桌子一摔,全身气的都在微微发抖,本来坚毅的脸上满是狰狞,好像要择人而噬一般。

两仪殿中的几位文武重臣看到李世民暴怒的样子,全都低头不语,若是其他事他们还有发言的余地,可是这件事却是关系到皇家的家事,所以像李靖、房玄龄等人全都眼观鼻、鼻观口,如老僧入定一般。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像李靖和房玄龄这样淡定,只见几个重要文臣的一方站出来一人,黑着脸大声说道:“陛下,权万纪本是陛下派去教导蜀王之人,虽名为长史,但实与师长无异,蜀王李佑胆大妄为,竟然意图袭杀之,实属无父无君之举,请陛下一定重处!”

站出来说话的是个干瘦的老者,一身倔犟的正气,也丝毫不为这件事牵扯到皇家而退缩,整个大唐有如此胆量,敢于直言上谏的臣子,除了魏征再无第二人了。

李世民本来就在火头上,整张脸都气铁青,现在听到魏征要求严处儿子的话,脸色都已经变得青中变黑,两道剑眉立起,整个人已经愤怒到极点。只不过连李世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气儿子不争气,还是气魏征不给面子?

其实也难怪李世民生这么大的气,本来大唐国力蒸蒸日上,对外征战也是攻无不克,不但亲自灭了高句丽,而且儿子李愔也灭了新罗和百济,这个消息传到长安,让李世民感觉比亲自灭了高句丽还高兴。另外北方草原这个心腹大患也已经找到克制之法,只要将水泥路与堡垒坚持修下去,那么等待草原胡人的只有一个命运,那就是彻底的融入大唐之中,再无反叛的能力。

不过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李世民在国事上的得意,但是在家事上却有着无穷的烦恼,最主要的就是两个儿子李承乾和李泰明里暗里的争位,而且两人的动作越来越大,几乎已经到了撕破脸皮的地步,对于这件事,做为父亲的李世民却不知该怎么管,感情上他更喜欢李泰,但是理智上却又偏向于李承乾,所以他对这件事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两个儿子闹的不太过分,他就当没看见。

不过李世民的注意力只放在长安的两个儿子上,却忘了还有一个儿子更不省心,当然了,这个儿子并不是李愔,而是比李愔大一点的蜀王李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