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页

李愔听后也是赞赏的看了王安一眼,然后开口道:“大唐需要一场变革,这点父皇他也十分清楚,只是他的年纪大了,而且思想上也有些阵旧,无法适应变革的需要,所以对于这场变革,父皇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王安听到这里却是吓了一跳,他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如此评价李世民。无论是在大唐还是大齐,所有百姓都承认李世民都不愧是一代雄主,不但创建了大唐的鼎盛局面,而且还有几个了不起的儿子,只是李愔做为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说出这些话实在有些奇怪。

看到王安吃惊的样子,李愔为禁露出一个无奈的苦笑,上面的话并不是他说的,而是李世民给他的一封信中,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而且在这封信中,李世民还对李愔提出一个相当困难的要求。

第六百八十二章 长孙无忌的私心

大唐现在的国内情况,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阻碍到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大唐急需一场社会变革,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将生产力完全的释放出来。

当然了,上面谈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全都是哲学方面的,李世民和李愔未必懂这些,甚至就算是懂,他们也不会放在心上。不过他们身为帝王,却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大唐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地步,否则将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只是李世民的年纪大了,思想也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他也知道自己无力推动这场变革,只得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自己的继承人李治身上,只是李世民对李治并不放心,因此就给李愔写信,让他一定要帮助李治,完成这场关系到大唐生死存亡的变革。

这件事李愔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不过今天却对王安讲了出来,这主要是因为王安身为大齐的首相,日后李愔想要帮助李治,必定需要王安的大力配合,所以事先给他提个醒,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以免到时出什么差错。

只是王安考虑到这件事牵扯太深,大唐的太子李治他也见过,感觉对方不像是能承担这种大任的人,因此他担心万一在改革时真的出现什么差错,会让大齐也陷进去,只是王安十分了解李愔。一看他说话的样子和脸上的神态,立刻知道这件事李愔已经做出决定。任何人都无法再更改,因此只得暗中做好准备。

几个月后,已经休养完毕的吕万回到台湾,结果得到了李愔的亲自接见,而且在接见之时,李愔亲口宣布赐予吕万伯爵的爵位,同时他还向各个报纸的先生表示,将在大齐的各个行业中。选拔出一批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巨大贡献的人授予爵位。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爆了整个社会,不但大齐国内对此反应强烈,无数自认有资格获得爵位的人争相奔走,为自己增加一些声望。甚至连大唐国内也是反响强烈,特别是大唐的工商业界,不少人都在后悔没有早点移民大齐的同时。也开始安排自己在大唐的产业,然后将重心向大齐转移。

“陛下,大齐此举无异于明抢,数日之内,我大唐就已经有数家有名的大商人开始向大齐转移资产,若是再放任下去。恐怕真的会让我大唐的商业一蹶不振啊!”两仪殿的书房内,长孙无忌一脸痛心疾首的向李世民陈述道。

长孙无忌递交给王安的公文,想要限制大唐商人在大齐的落户,结果却得到对方委婉的拒绝,紧接着李愔又给一些对社会贡献极大的平民授予爵位。其中有文士、有老师、有发明家,不过其中人数最多的。却还要数各行各业的大商人、大工厂主和大种植园主,这些人大都在社会上拥有相当的声望,而且本身的道德也没有问题,被授予爵位也是众望所归。

李世民虽然刚过五十,但是多年的政务操劳,已经让他显露出一种苍老之色,额头上的皱纹比原来又多了几条,两鬓的头发也已经花白,若是不知道的人,恐怕会认为李世民最少也有六十岁了。

只见李世民听完长孙无忌的陈述后,却是露出一个微笑道:“无忌啊,这件事我已经知道了,只是六郎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大齐不可能对商人的去留做出限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大唐要如何才能留住商人?”

听到李世民无动于衷的回答,长孙无忌先是一愣,紧接着再次上前道:“陛下,臣也知道根本在于我大唐,但是我大唐本就是以农立国,先天上就比不上大齐,想要留住商人,就必须对一些律法做出修改,但这却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实在是动不得,因此臣只能希望大齐看在往日大唐对他们的帮助上,能够做出一些牺牲,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