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叮嘱过儿女后,李世民这才让李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重臣上前,先是宣布将皇位传给李治,然后又吩咐他们恪守职责,好好辅佐李治管理大唐的江山。
只不过有些大臣却敏锐的发现,李世民竟然没有任命顾命大臣,本来以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人的资历,绝对是顾全大臣的不二人选,但是李世民竟然连提都没提,再联想到李治之前大肆提拔许敬宗与上官仪等人,这让不少人立刻明白了一些事情,同时身形也不由自主的向李治身边靠了靠。
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也明白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当下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的目光中看到一丝绝望与无奈。李世民没有任命顾命大臣,同时也打碎了他们最后的一点希望,因为这意味着,当李治登基后,手中掌握着完整的皇权,整个大唐再也无人可以在权力上制衡他,以李治之前的表现,大唐肯定会迎来一轮巨大的社会变革。
在交待完所有事情后,李世民几乎耗尽了最后的一丝精神,整个人一下子瘫倒在床上,双眼也是无神的睁着,大口大口的喘着气,然后很快就再次昏迷过去。
等到晚上的时候,李世民再次清醒过来,但是这次他已经完全不能开口讲话,只是目光带着依恋的看着面前的一切,而且清醒不到半个时辰就再次昏迷,而且呼吸也是越来越弱,等到晚上亥时,也就是晚上十点时,李世民终于停止了呼吸,一代帝王就此无声的逝去!
当李世民停止呼吸的那一刻,周围的皇子公主们都已经是泣不成声,长孙无忌这些老臣同样也是悲痛万分,毕竟他们都是当初追随李世民打天下的老臣,与李世民的感情也是十分的深厚。
不过其中最悲痛的,自然还要数长孙皇后与杨妃这些后宫妃嫔,其中不少人也都是失声痛哭,长孙皇后本来身体就不好,这几天更是强撑着守在李世民身边,现在李世民一走,她也撑不下去了,当场就昏厥过去,结果再次引来一场大乱。
不过还没等李愔和李治他们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李绩就第一个站起来,向李治开口道:“太子殿下,陛下已然驾崩,现在还不是悲痛的时候,臣等请太子殿下登基!”
“请太子殿下登基!”长孙无忌等大臣也醒悟过来,立刻向李治跪拜道。按照大唐礼制,皇帝驾崩之后,新皇要在第二天立刻登基称帝,这也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的来历,然后才是处理先皇葬礼的问题。
第七百四十三章 四大帝国的发展
贞观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大唐皇帝李世民因病驾崩于甘露殿,享年五十七岁,在位二十八年,庙号太宗。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李世民去世后的第三天,一直缠绵于病榻的长孙皇后也追随他而去,两人合葬于昭陵。
就在李世民驾崩的次日,李治在群臣的拥护下,以及李恪、李愔等人的见证下,于太极殿内登基称帝,成为大唐的第三位皇帝,当年仍然延用贞观年号,次年改年号为“永徽”。
李治在登基之后,立刻对大唐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其中主要是规范立法,打击豪强,将所有人都置于律法的威慑之下。另外李治还命人制定了《商律》,规定了商业行为中买卖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目的是想为国内的工商业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除此之外,李治还通过律法与报纸等舆论工具宣传,大力提高商人与工人的社会地位,同时放宽一些国内对各方面的管制,提高百姓们的自由度。农业方面也大力向大齐学习,各地兴建起规模巨大的农场,除了管理人员使用汉人外,其他简单的农业劳动则是使用奴隶,甚至有些农场已经引进蒸汽机,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等等。
这些一系列的举措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改善大唐国内的工商业环境,使得国内的工商业者能够安心的留在大唐,而不是因为种种原因去往大齐,造成国内资本大量流失。甚至于工商业出现倒退的情况得到改变。
所有改革从一开始都是十分困难的,哪怕是由李治这位大唐皇帝亲自推动也依然一样。那些靠着特权积累了大量财富的贵族豪强为代表的顽固派们,看到自己的利益被剥夺,自然发起了激烈的反抗,每天朝堂上都有一批大臣向李治上书施压,想要让他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