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页

宋太后一愣,随即又忍不住笑出声来,她看了一圈,笑着说道:“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们也在军营里呆了好几个月了,这身上也不是那么干净的。虱子、跳蚤嘛,我们也是有的,开始被咬得睡不着觉,现在嘛,也都习惯了。”

帐里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曹蕤乖巧的双手奉上一杯茶,上下打量了刘和一眼,羡慕的曼声说道:“和翁主,你可算是回来了。太后这两天可没少念叨你,经常和我下棋的时候把我当成你呢。原本我还自觉有和翁主三分相似,可是一看到和翁主此刻的英姿,我真是自惭形秽,不敢比肩了。”

刘和看了她一眼,矜持的点点头。“你过奖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都有自己的特性,怎么可能一模一样呢。我从小在太后身边长大,多承太后错爱,现在却不能侍奉太后左右,多亏有你陪着,说起来,还应该多感谢你呢。”

曹蕤尴尬的笑了笑,恭敬的退到一旁,不敢再接刘和的话锋。太后一直不动声色的看着,这时才拉着刘和入座,两人并肩坐在一起,细细交谈,把小天子等人全部冷落在一边。小天子知道真相,倒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静静的陪在一旁。曹蕤小心翼翼的陪了太后这么久,现在刘和一回来,她就被宋太后搁在一旁,连她被刘和挤兑,宋太后也没帮她说一句话,心里不免有些怨气。不管怎么说,宋家和曹家的关系总要比和楚王府的关系更近吧,宋太后怎么就胳膊肘儿往外拐,眼里只有刘和,却没有她呢。就算是刘和的父亲刘修实力强劲,可她的父亲也不是没用的人,如果不是曹家在关东支持这么多年,哪里还能有今天。

曹蕤一个人坐在旁边生闷气,小天子看在眼里,却不吭声,只是无声的笑了笑。这是个天大的秘密,但是他不敢对任何人说,这种滋味实在有些不好受。即使是和宋太后之间,除了那次宋太后向他说明真相之外,他们也从来不谈这个话题,以免泄露风声。刘修和宫里的宦官关系好,那也是公开的秘密,天知道哪个人会听到一言半语,把这个消息透露出去。那样不管是对宋家还是对小天子,都不是一件好事。

“你阿爹现在如何?那边有困难吗?”

“没有,荆州的军粮已经运到了,阿爹随时都可以发动攻击。”刘和娇笑着说道:“因为徐将军的胜利来得太突然,就连阿爹也没有想到,所以之前做的计划可能需要做一些调整。不过,袁家大势已去,他们就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估计要不用两个月,太后和陛下就可以凯旋。到了那时候,洛阳一定会万人空巷,欢迎亲征大捷的太后和陛下的。”

宋太后看着侃侃而谈的刘和,喜悦从心眼里往外冒,怎么看怎么顺眼,怎么听怎么觉得有道理,她瞟了小天了一眼。“你看,阿和现在可能干了呢。”

小天子恭敬的欠身施礼:“母后说得对,阿和有骠骑将军这样的父亲教导,实在是让人羡慕啊。”

第656章 穷途末路

听了小天子对两种方案的叙述后,宋太后沉思了半晌,转而问刘和道:“阿和,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在大家面前刘和不肯发表意见,可是在宋太后面前,她却不吝惜表达自己的想法。她略作思索便开了口:“这么多的俘虏的确是个大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不仅会牵制太多的兵力,而且是个隐患。”她看看小天子,又看看宋太后,见他们都目不转睛的看着自己,不免有些羞涩。她抿了抿嘴,伸手撩开鬓边的一缕头发,定了定神,又接着说道:“我听阿爹说过,当年之所以关东会爆发黄巾起义,而其他的地方却没有受到太多的涉及,主要原因就是关东人口众多,而世家大族争相兼并土地,大量的百姓破产,无法生存,只能铤而走险。先帝在时,就曾想过各种办法来解决这场危机,只可惜先帝英年早逝,把这个中兴大汉的重任交给了陛下。”

小天子眉头一挑,既有些意外,又有些豁然开朗。他之前和卢敏他们商量的都是如何解决俘虏的问题,从来没有和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一起联系起来思考,现在经刘和一提醒,他的思路突然打开了。他情不自禁的一拍手掌,“对啊,豫州本来人就多,想要强制迁徙移民又阻碍重重,现在大好机会就摆在面前,为什么不用呢?这些人不能留在豫州,一定要把他们迁走,迁到人口稀少的地方去。”

“陛下英明。”刘和也忍不住赞了一声。她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她经常听刘修和虞翻他们谈到如何重建的问题,可是小天子却只听了一个开头就想到了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反应之敏捷让她自愧不如。

“嘿嘿嘿,我这也是受了你的启发,哪里称得上英明。如果我英明,那你就是圣明了。”小天子心情大好,和刘和开了个玩笑。刘和一时闹了个大红脸,想要反驳小天子,却又觉得不妥。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再加上这段时间的历练,她已经不再是那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在她的心里,君臣尊卑的观念慢慢的变得具体,不再仅仅是挂在嘴边上的名词了。圣明这个词,她是无论如何不敢用在自己身上的。在阿爹面前的时候,她可以像阿爹一样把天子称为那小子,可是到了别人面前,她却不敢这么放肆。

小天子见她窘迫,心情更好,思路越发的变得活泛起来。想到得意处,不由得站起身来,一边踱着步,一边说着自己的想法。兖豫青徐几个州都是人口众多的大州,那些世家豪强正是因为霸占了大量的人口和土地,积累了雄厚的资本,这才有实力在经术上下功夫,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挤占了其他地方的人的仕途,而且造成了读书出仕越来越难的问题,洛阳太学有三万学子等着授官,其中有两万多是来自这几个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