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页

就这样一边操练一边行军。一个月后,宋军突然偏离了河道,迅速扑向北面百里以外的特磨道。

两天后的深夜,宋军抵达了特磨道的门户——西洋江畔的宝月关。

这时候,三军指挥是杨文广。陈恪怕范镇临场瞎指挥,让人在他的饮食中下了泻药,让范夫子不得不留在后方休养,他则带着军队和杨文广突袭特磨道。一离开范镇,陈恪便把指挥权交给了杨老将军,并保证全力配合,绝不干涉。

宋朝的文官,都是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像陈恪这样不装内行,大胆放权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杨文广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十分感动,暗下决心要打好这一仗,对得起陈判官的信任。

但是他并没有马上发动突袭,而是命令部下吃饭休息,一直等到拂晓,能看清四周了,才命令部队进兵。

怕陈恪误会,他告诉陈恪,大军进入大理一个半月,才抵达特磨道,已经没有突然性可言。侬部肯定早就在暗中监视我们,而且山高路陡,视线不好,一旦对方全力阻击,军队容易乱套,一败涂地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摆在宋军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天亮后强攻入关。为此杨文广下令——‘兵置死地,敢言退者斩!’

其实,对于老西军的将士来说,打特磨寨是不需要动员的。他们对害自己五年不能回家的侬智高一族,绝对是恨之入骨。现在,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侬氏最后的老巢。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冲上山去,杀光他们好回家!

拂晓时分,设在半山腰上的宝月关已经隐约可见了。只见青石垒砌的石墙、哨所、战壕、碉堡……构成一道完备的防线,等待着宋军前来。

此时晨雾缭绕山间,天地一片静谧,杨文广终于下令大军夺关。

宋军出发之后,宝月关上依然十分安静,只有他们登山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喘气声。

渐渐地,脚下的山坡越来越陡峭,也越来越窄了。这时,突听得一声炮响,关上突然涌出无数侬军,密密麻麻站满了城头。转瞬间,滚石擂木箭雨倾泻而下,劈头盖脸砸向宋军。

好在杨文广早有预料,安排身披双层铁甲,双手举着巨大的盾牌的健儿在最前面。一遇打击,赶紧死死立定,把盾牌支在地上,用肩膀顶住,为身后的袍泽抵挡攻击。

他们身后的宋军,赶紧取出弓弩,和关上的侬军展开对射。侬军居高临下,张弓抛射,威力倍增。好在宋军弓弩精良,射程远、精度高,虽然是以下射上,倒也不算吃亏。一时间满天箭如飞蝗,双方损失都不小。

宋军在杨文广亲自督战下舍命狂攻,每进一步,都要付出不小的代价。但老西军的将士悍不畏死,顶着滚石擂木,嗷嗷叫着往关下冲去。若是到了关下,反而能安全些,因为侬智高修的关墙只有一丈高,宋军的弩弓可以箭不虚发。而且到处是可借力攀登之处,对于这些精锐宋军来说,几乎构不成障碍。

但侬族人也不傻,当宋军冲到近前时,他们竟悍然从关城上跃下。生长在山地上的侬族人最清楚,俯攻对仰攻,几乎是战无不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