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各农场的屯丁们,则是加强防守。这些农场,小的有人口上千,大的有人口数千。这两年来,经过大力的建设,五寨堡境内的30个农场中,都建得有如一个个小军堡一般,不但堡墙高厚,全用水泥包砌,而且防守工事完善,比外地一些军堡还坚固。加上各农场内的屯丁们,营养良好,个个身高体壮,又忙时耕种,闲时操练,他们的战力,早比得过山西镇一些普通的营兵了。
这些农场中,屯丁们就是战士,就是一些妇女老人们,都有自己的斗志。在黄来福的计划中,各农场如遇虏贼攻击,就点燃烽火示警,别处的农场及五寨堡内,就第一时间出兵援助,相比外地军堡军士们的不敢野战,五寨堡的军队,不存在这个问题。加上眼下是冬天,各地的收获,都早己收入仓库,归于五寨堡城之内,就算蒙古人来了,也不会担忧有什么损失糟蹋。
仅在一天之内,五寨堡境内在野地的居民商贾工人们,就全部撤入各农场及五寨堡城内,撤退有条不紊,丝毫没有山西镇各地的恐慌。
五寨堡上下厉兵秣马,就等着蒙古人来了。
第104章 三岔堡初战
公元1591年12月22日,近中午。
天寒地冻,往大漠方向刮来的寒风,可以深入骨髓。往常在这样的天气中,除了那些避不得以要外出的商贾外,路上的人马基本上都是绝迹,特别是这些天听闻蒙古人入寇的消息后,更是遍地没有一个人影。
四野无人,不远处的山地丘陵中,忽然响起一片闷雷似的马蹄声,接着是一片黑压压的人马从山那边而来。人马连绵不断,一群接一群,怕是有数千之多。
马蹄翻腾中,最后这些人来到眼前,都是一色的骑兵,有些人还带着双马。个个身着臃肿的皮毛外袄,袄上发着油光,脚上穿着羊皮靴子,手上带着皮套,头上戴着厚实的皮毛帽子。裸露在外的肌肤,涂抹着厚厚的油脂,不过饶是如此,很多人脸上还是被寒风拉出一道道口子。
这些骑兵中,除了一部分身着皮甲外,大部分都只是身着皮袍,身上有铁甲的非常少。不过大多数人除了腰上挎的腰刀利斧外,许多人还背着两张弓,一张是步战的大弓,一张则是马上的角弓,每人身上还背着巨大的箭壶,内中密密麻麻都是狼牙箭,正是此次入寇的蒙古军队。
离三岔堡不远,在几株挂满冰棱的白扬树旁,为首几个首领样子的人勒住了马匹的缰绳,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寒冷的天气中,不论是人还是马,呼吸时都是不住地冒出厚厚的白气,几匹马还直打着响鼻。
打量着前方的三岔堡,特别是各堡门的水泥路,那水泥路,一直通往前面的五寨堡。半响,为首一个头戴皮帽,身上皮袍镶嵌着一些铁叶,满腮虬髯,一张大饼脸,眯眯眼,年近四十,典型蒙古人种的魁梧汉子,扬了扬手中的马鞭,兴奋地道:“听说这五寨堡富得流油,看来还真是不错,你看他们连这路面都修得这么平整,外人说五寨堡遍地黄金,还真是不假。”
旁边几个皮袍汉子闻言,也是笑道:“他们再多的牛羊黄金,最后还不是归我们的勇士所有?看来这次我们吉囊的勇士们前来狩猎,是要满载而归了。”
立时是一片大笑嚎叫,密密匝匝的骑兵集在三岔堡前的原野上,个个眼睛中都是闪动着噬血凶暴的神情,似乎等会就可以冲进五寨堡大抢了。
这些骑兵正是此次从河套而来的蒙古吉囊部。那为首的虬髯汉子叫著力特,是吉囊部首领著力兔的大儿子,领了六千人前来,这些人中,以他为首。余者的首领,是吉囊部所属的一些小部落,多的领了千人,少的数百人。
万历时,关外的蒙古部落分为吉囊部,老把都部,及俺答部等三大部落,各有二,三十万人口。和以前的单纯游牧不同,这三个蒙古部落,大多是农牧混合,放牧兼种地。特别是驻于大明宣、大外的俺答部,更是学起大明百姓,买来耕牛种子,以耕种为主。而蒙古吉囊所属数十部,大多定居于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或耕或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