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内阁、六部之首的官员多出自翰林,但经过这些事变,尤其是永安帝这一回绕过了翰林院直接下旨林燮山、吴绍王等人入内阁,也打破了翰林院的这一传统。林林总总下来,如今的翰林院,翰林们异常的低调,哪怕是之前有官员几次上奏永安帝过度宠爱顺傛一事,也没有翰林们出来跟风。他们虽然不赞成陛下过分宠爱某一侍嫏,但在某一点上他们和陈长庚等人的观点一致。

陛下宠爱顺傛,但前有明宗皇帝言行,陛下并不算逾越祖制。翰林的责任是凡国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当知无不言。从这方面来说,皇帝近期的政令堪称明智,他们也挑不出什么错来。至于科学院,对翰林们而言,哪怕科学院的匠人们最高能得到从一品的待遇,那也只是待遇,而非货真价实的从一品官职,与他们的利益并无冲突,他们自然也不会反对。加之翰林院内不乏有子女在后宫为妃为侍的,就比如史芳云姐妹,所以对于后宫的一些事情,大部分的翰林都保持沉默,在大部分的带头下,其他想要发表一番意见的,也就不会做那出头鸟。

永安帝这一次任命翰林院学士——翰林院的老大——刘骞为主考官。一来是信任刘骞的人品,二来也是告诉翰林院的翰林们,朕还是十分信任尔等的,尔等不必如此小心翼翼。三来,能进翰林院的都是学识丰富之人,至少都是进士出身,由翰林院的老大来当主考官,也是名正言顺。

史芳云的父亲史可毓是翰林院侍读,虽然只是一个五品官,但却是翰林院内仅次于翰林院学士的存在。永安帝挑选史芳云入宫,便有着安抚翰林的意思。翰林是笔,用好这支笔,对于永安帝日后的各项改革会有莫大的助攻。只不过史芳云拎不清,永安帝虽然又挑了史芳秀,不过心里还是打算在翰林院另外挑选一个合适的人日后取代史芳云的父亲史可毓。

卓季对前朝的官员,一定要说比较熟悉的,就是史玉和林燮山了。而史玉是唯一一个卓季与他有过几次对话的官员。对于翰林院的翰林们,卓季更是一个都不认识。对于科举,卓季没有随便给永安帝提意见,古人有古人需要遵循的规则,科举就是其中之一。俣国的未来势必要改变当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但不是现在,现在还是乖乖科举选拔吧。

永安帝的旨意已经由人先行带回京城。潘蔹之等人需要先造船渡江,没有那么快进攻秘多罗城,永安帝也就不在北谷等消息了。不过永安帝给林燮山下了旨,后续战事全权交给潘蔹之,林燮山需随同一起回京。皇帝要回京,官员们准备的事情自然很多。永安帝也不可能每天和卓季在屋里过二人世界,他大多数时候还是忙碌的。

永安帝在前院与大臣们议事,卓季在厨房洗手作羹汤。一位小寺人摸摸索索地在厨房门口探头探脑,看到常敬后,他弓着身子走进来,低声说:“常公公,外头有人寻您。”

常敬:“是谁?”

那小寺人却摇摇头,说:“小的不知,只说是寻您。”

卓季听到了,头不回地说:“常敬,你去吧。”

常敬:“主子,奴婢去去就来。”

“去吧。”

第125章

常敬擦擦手,跟着小寺人出去了。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一位面生的寺人,常敬蹙眉:“谁寻咱?”

那位面生的寺人立刻上前单膝跪下行礼,又起身低声说:“小人奉贵妃娘娘之命给顺傛俍俍送信,娘娘叮嘱,此信必须秘密交到俍俍手上。”言下之意,不能让陛下知道。

常敬的眉头更紧了,说:“拿来吧。”

“小的求常公公务必把此信交给俍俍,事关贵妃娘娘生死。”

常敬心里一紧,说:“咱家会交给主子,信在哪?”

那寺人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双手递上,常敬接过信迅速揣进怀里,说:“你二人未曾见过咱家。”

“小的知道!”

那两名寺人走了,常敬在原地站了会儿,没有发现有其他人在旁偷看,立刻匆匆离开。厨房里有御厨和帮厨的寺人,返回来的常敬没有立刻说此事。常敬没说出去做了什么,卓季也不问。等到忙活完了午膳,卓季回房洗漱更衣,常敬伺候主子更衣的时候才说了此事,并拿出了信。

事关贵妃娘娘生死?!

卓季一脸严肃地打开信,当他看完了信的内容后,他十分的无语,也很无奈。常敬担忧地问:“主子,奴婢没有给您惹麻烦吧?主子是怕贵妃娘娘那边出了什么事。”

卓季抬手打断常敬,说:“这件事你做的对。贵妃娘娘的事在我看来是喜事,但在陛下和其他人看来或许就是祸事了。此事你别操心了,你去喊陛下回来吃饭,凉了就不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