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南面,由崔安潜和张自勉、杜慆坐镇东都洛阳,他们负责防御,而不进攻。南面行营由崔安潜任都统,张自勉和杜慆任副都统。
另外在东面,也要组建一个东面行营,将以义昌军节度使郑汉卿为东面行营都统,以义昌军为主,并调集天平军、义成军、泰宁军三镇各守本镇,防止叛军南侵。
最后,北面还将组建一个北面行营,将由李璟的老师,淄青节度使崔芸卿担任行营都统。
至于李璟,杨复恭提议,给李璟加一个河北四面行营都统,做为各路都统的都统。
整个计划,表面上是以李璟为河北平叛的总指挥,但实际上却是以九部蕃骑为平叛主力。这个计划,不管李璟肯不肯出兵平叛,朝廷依然能够平定叛乱,却不用调动太多兵马。
除了郑从谠西面行营的两万唐军,朝廷其它几路兵马,就只有调往洛阳和山南要道上的两路兵马,全加一起,不超过五万人。剩下的各镇,都是坚守本镇,并不需要朝廷供军。
如此一来,枢密院的计划,兵力上不比原先的少,但需要供应的却少了三分之二。
朝廷供应五万兵马的粮草,却拥有二十到三十万的平叛军队。
河北四镇,虽然卢龙镇接连动荡,但兵马也有不少。兼之成德与魏博这两大镇,四镇加起来,马步全一起至少二十万人。精锐之兵也不下于十万。而且四镇都在招兵买马,短时间内,还能武装起十万之兵。
河北民风彪悍,这些青壮装备起来,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战力。
在计算朝廷这边军力的时候,枢密院因为搞不清李璟的态度,因此最后没敢真拿镇国军做为主力,反而把九部蕃兵做为主力。朝廷各镇按兵不动,也是出于对李璟可能此时叛乱的而做出的对应之策。
河北叛乱已经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可是朝廷到现在都还没有拿出一个具体的平叛方案来。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李璟态度暧昧。
早在长安收到河北叛乱的消息之后,天子李儇便与政事堂延英议事,随后便立即派出使者飞速前往辽东,向李璟宣旨,令李璟率镇国军入关攻打河北叛军。
结果,李璟对使者回复说他已经向朝廷交出了镇国军兵权,因此他无权调动镇国军。
使者带着这个结果又一路赶回长安,听到李璟的这个回答,举朝哗然。
李儇一直认为李璟应当是忠于朝廷忠于他的,可现在李璟的态度却是这么的暧昧,明显有观望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