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页

……

现在的辽东,被清军围困,由祖大寿防御的锦州城就是最前哨。在其身后是松山、杏山、塔山一连串坚实的小城堡,再后则是关门外的重镇宁远。自锦州至宁远五座连成一线的城池,依山傍海,是明军在辽东防线上的防御重点。

清军几次入塞,在畿辅一带如入无人之境,但进出中原却不得不绕过山海关防线,取道北京北面的长城各关口。有宁锦诸城在,山海关就坚如磐石;山海关牢固,清军通向中原的道路就不能畅通,取明而代之的战略意图就无法顺利实现。

因此,皇太极对明作战的基本战略,一方面是不断派兵深入中原撼动明朝根基,另一方面就是要拔除辽东的一串明军据点,首先是拔除宁远以东的四座堡垒。

到崇祯十四年春,清军完成了坚实的包围,在锦州四面各设八座大营,已经完成了所有围困的工事。而此时防守锦州的,是有过一次假投降的历史的祖大寿,他抵抗清军围攻是很坚决的,锦州城的防御设施很好,存粮也比较充实。祖大寿的战术就是凭城死守,静待援军。

而此时的洪承畴也拖延不下去了,看到清军不困死锦州就不退兵的决心,洪承畴能够采取的唯一对策,只有集中兵力在锦州一带同清军进行一番大战,才能保住关外的各个堡垒。

虽说洪承畴是名声远播,但到底有多少取胜的把握,洪承畴也是胸无成算。可是清军逼到面前,也只有迎敌一战了。

于是洪承畴一面先派小股部队沿海岸抵近锦州,骚扰敌军以缓和锦州被围的势态,一面亲自统率山海关附近的各路官军出关进驻到宁远,随时准备对清军进攻。

可当洪承畴正在宁远集结兵力的时候,锦州的守城局势却越来越严峻了。三月下旬,驻守在锦州外城的蒙古军将领诺木齐、吴巴什暗中同济尔哈朗联络,准备献城投降。

祖大寿发现了这个情况,正要捕杀两个蒙古将领,蒙军却先动了手。祖大寿的亲信部队和蒙族部队在锦州的内外城之间进行了一场大战,清军趁机攀城而上,把祖大寿部逼进了内城。外城被清军占领,锦州的城防更显得岌岌可危了。

但是祖大寿还是决意固守。五月,他派人溜出围城向洪承畴报告说,城中的粮草还能坚持半年,希望援军不要轻举急战,要用战车步步为营,稳健推进。

而辽东的紧张局势也使得崇祯皇帝紧张起来,但他从来对军事一窍不通,对于到底该如何组织这次重大军事行动完全没有主见。

五月十八日,崇祯皇帝在中极殿召见了兵部尚书陈新甲,问他应该如何决策,如何安排。陈新甲几个月来一直为宁远方面调兵输饷,很想打一个漂亮仗,煞一煞清军的锐气。他向崇祯帝报告说,现在洪承畴在宁远已经集中了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山海关总兵马科、玉田总兵曹变蛟、蓟镇总兵白广恩、密云总兵唐通、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汝宁总兵吴世恭共九镇兵马十五万人,军粮军饷也即将运齐。

陈新甲以为,明军集如此雄厚的兵力在锦州一带的山海之间狭窄地带同清军进行决战,可以避敌铁骑奔驰之长,是多年来没有过的极好时机,又有洪承畴沉勇机智进行指挥,正可望取得一次大捷。

为此陈新甲建议:以松山为中枢,分兵四路,一路出塔山经大胜堡攻敌西北;一路出杏山绕过锦州由北面进攻;一路出松山渡小凌河阻敌东侧;一路作为主力直接由松山攻敌南翼。四路合围,聚歼敌寇。

陈新甲的这个作战计划当然是纸上谈兵。他对兵力对比和地理形势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却没有考虑到明军战斗力极差这个关键因素。将领懦弱腐败,兵卒士气低落,器械破败,军政紊乱,这好不容易凑在一起的十五万大军能够集合起来吓一吓敌人已经很不错了,想要分进合击大获全胜则简直是在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