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太宗皇帝兄弟两人在对外军事上的失误使得大宋百年来避实就虚,甘愿做缩头乌龟,这种心态不仅仅深深的种在了大宋的统治高层心中,也同样深刻的影响着大宋的士人阶层。王静辉就是想要通过铁与血的“陴斯麦式”的行事作风,重新树立大宋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仅来源于“正朔”的文明,更是基于强势的武力之上,用文明来指挥武力,从而使用武力来为文明的巩固和传播开路!
王静辉的做法破天荒的得到了朝廷君臣的一致同意,尽管几个核心人物知道灭夏战争马上就要点燃烽火,大宋可能也就能够享受到一次西夏的“岁币”,但是他们依然非常赞成驸马的谈判结果,在这点上司马光也高高的举起了他的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宋夏和谈的消息和结果都在和谈之后全文发表在大宋的三大全国性报纸上,这也是西夏使者阿里提所要求的,但是王静辉比阿里提更想要在报纸上将和谈协约公诸于众——至于以后开战违反道义,他心中并不在乎,因为皇帝赵顼手中的那两篇讨伐檄文已经给大宋出兵西夏以充足的借口,他要让大宋的士人第一次认识到真正的战争条约,以此来鼓励大宋内部的主战派气焰。
“各位大人,西夏所赔偿的战争费用和岁币已经仔细核对过,与单据上所写的无一相差!”在韩国公富弼面前躬身汇报的年轻人正是代理王静辉所主持西北产业的永仁,王静辉本人作为大宋的商人团体代表来负责统筹西北战款的分配,永仁则是实际上的负责人进行具体操作。
韩国公富弼点点头,周遭的将领们也都用眼神相互交换了自己的看法——他们都明白,西夏交付战争赔偿和岁币后,就该轮到他们正式登场了!王顺的泼喜军就在据此不远的铁门关驻扎待命,一旦富弼挥军西进,他的泼喜军将会作为前锋第一个冲出去征伐西夏,当然还有各路精兵强将,而王韶早就在另外一条战线——南方战线做好了准备,忠正军、雄信军归他所节制,部队驻扎在博乐城、静塞军司、鸣沙城,将会分成三路进入八百里瀚海向兴庆府与河西走廊方向进军。
一时间五十万宋军集结西北,西夏如江河落日准备散发最后的余晖!
第三百三十七章 杀伐西夏(一)
熙宁三年七月初十,大宋三大报纸在第一版刊出党项贵族和已故的李清共同邀请大宋帮助西夏平叛清君侧的檄文,而在当天凌晨的时候,在早朝的时候,大宋君臣在垂拱殿议事决定出兵伐夏,宋夏两国之间缔结和约还不到一个月便宣告失效了。
这早已经谋划好的事情了,在同一天,韩国公富弼在自己的大帐中在众将的注目下,设了香案将皇帝赵顼的手谕向众将宣读,灭夏战役正式开始!
王顺率领着十万定西军沿长城一线直扑怀州、静州,而种谔与杨崇岳则从长城南线扑向翔庆军和保静,剩余十五万兵将则为王韶所统领,分成两部分别从博乐城和鸣沙出发,一路向北在南线正式进入八百里瀚海,一路向西进军河西走廊。
西夏的核心完全是以兴庆府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密集城市群——从峡口城向北沿着黄河分布了翔庆军、保静、顺州、兴庆府、静州、怀州、顺州和定州,这是西夏核心中的核心,有着黄河水的灌溉,这里是西北主要的农业产区,从而顺利的保证了供养四分之三的西夏人口。在灭夏战争中,衡量战果的标准也主要集中体现在这里,在这方圆千里呈竖条状分布的几个城市是大宋所必须夺取的——核心便是党项贵族和西夏皇帝,当然西夏立国几十年来,西夏统治高层所积累的一切财富都将会成为大宋的目标。
王顺的定西军突击速度非常快,自从出了白池城之后,一路风卷残云一般扫过了茫茫草原,将所经过的地方全部摧毁,所有遇见的牧场马匹、牛全部被编入定西军,用以驮运军事物资,而紧随着定西军身后的是一万多名民兵——在永仁的建议下,他们是被河北商人所雇佣的西北劳工,可以持有一定的武器,专门跟在大军后面收缴战利品,然后负责一定的军需物资运送和保障。
向这样的“掠夺团”在整个灭夏的宋军中处处闪动着他们的身影,就连王韶的南线作战军团中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的区别是楚州商人和杭州商人所出资招募,成员也有相当多的藩族部落出来的精壮——他们的虽然比不上被征召如王韶军的藩族精锐,但相比普通的大宋民兵,他们更加凶悍,战斗力也强悍的多,更加能够承担得起保卫王韶后勤物资的安全。
“掠夺团”是王静辉所策划的,他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完全摧毁西夏文明!在后世他所处的时代,西夏文明相对于那个时候的人们是神秘的,但在王静辉的眼中却是一文不值,他所要的是西夏全部的财富用以充实大宋,即便这次灭夏战争出现了最坏的情况而不能够达到目标,他也要让掠夺团彻底破坏西夏的一切。以后党项人失去了这个基础,就是不被灭国也是耗尽了最后一口元气,这么一群“蝗虫”将西夏梳理一遍后,他不相信西夏还能够有什么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
皇帝赵顼和最重要的大臣是知道“掠夺团”的存在的,也许他们对所产生的破坏性可能并不是很清楚,但心中也明白大致的后果。司马光尽管在他的《资治通鉴》中也批评了唐太宗不听魏征的劝告,但并不意味着他会放弃儒家“宽厚仁慈”的思想,除此之外所有的人都对“掠夺团”是否存在提出了异议。
面对如此“义正言词”的发问,王静辉则以“宽严相济”为回答——军队可以在西夏大肆的破坏,掠夺一切资源,甚至是人口资源来转运到大宋投入到南方和南洋的开发当中去,后面接近着进入西夏负责接收的文官系统则充当拨乱反正的角色,适当的归还当地人的财产和一部分“失踪人口”,以期建立威望,这更加有利于大宋在西夏的统治稳定。
对于王静辉的建议,众人显得哭笑不得——宋军尤其是这几年在西北作战的宋军已经形成了对敌掠夺的习惯,无论大小战争,只要有机会就伺机掠夺西夏的各种物资,甚至是有的军事行动专门就是以掠夺为目标而发动的,对此宋朝的统治高层心知肚明,不过在灭夏战争中公然设置这么一个掠夺团还是头一遭,实在是让人心中难以接受,他日暴光出来也是会令众人被动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