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铁血宋徽宗+番外 文绎 893 字 11个月前

官员禀报道:“按照日期来看,宋朝使团已经离开我国境内。”

李乾顺叹了口气:“是啊,宋朝的使团离开,军队就该来了。”

他在和宋朝的魏相公商谈到第五天,才知道原来他们不只是问罪、要道歉赔款,还想要割让土地!立刻下令边关戒备——现在临近秋收,是来袭击的好时候。如果戒备了,就耽误秋收,如果不戒备,又会被敌人长驱直入,真是痛苦。

群臣知道他要拿定主意了,都屏息凝神,等他吩咐。

西夏王仔细沉思了一会,艰难的做了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派遣使者去宋朝,跟他们说,朕同意割让城池,只是有一个条件,宋主喜欢亲自领兵打仗,想必已经在来的路上,我要见他一面,亲自签订盟书。”

众人不解其意:“陛下这是何意?”下毒谋害他吗?

“陛下是为了百姓?舍地而不舍百姓,真乃仁君也。”

李乾顺苦恼的叹息:“拖延几日,把那牛羊马都驱赶回来,搬迁百姓,还有十几万石粮食抢收回来!” 割让城池不能附带许多丰收的良田和肥美的羊羔!带走牛马百姓,还能去占领一些回鹘的无主之地,艰苦贫瘠了一些,重新开荒垦田,修造城池,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作者有话要说: 想到头秃,最终还是觉得会割让土地,谈崩了也会。

啊啊熬来挺精彩的一段外交斗争被我写成啥了……o(╥﹏╥)o感谢在2021-03-22 02:46:53~2021-03-22 17:45:5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他年他月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00章 章台柳章台柳

李乾顺嘱咐年轻的官员:“一定要追上魏季礼,在大宋境内也要追上他,边关如果开战,也不要去求见主帅、不要透露分毫。出兵的主帅不会放弃攻城夺寨的功勋,但出使外国的丞相也肯定不愿意放过这桩功劳,这足以让他封国公,封侯,名垂青史。赵佶他压得住党争,压得住文武之争吗?”

那位贪婪的魏季礼魏相公,一定会劝官家放弃征服更多的土地,仅收下五座城池,这是他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来的城池。

这年轻官员就是在朝堂上吵成一团时,站出来条理清晰的给李乾顺讲清楚割让土地的好处的人,姓梁,名章台,和已故梁太后没有亲戚关系,梁姓是西夏汉人大姓。

梁章台问:“陛下打算割让哪五座城给他们?”

李乾顺说了三个位置看起来不错的城池,这三座城池在山地关隘上,在宋朝看来是易守难攻,实际上这山长得有趣,对着宋朝那边是悬崖绝壁,对西夏这边是缓坡。而且山上只有几倾地种菜种粮食,水源也有限,寨子里能驻扎两千多人,虽然控制的山地范围很大,但是~费钱又费力。谁都知道,采集远不如耕种的收获大。

“你到了宋朝,主要就是商谈这两件事。宋主要亲自来与我会盟,还有具体要的城池。”

李乾顺严肃的命令他:“你要拖延时间,拖延到牧民百姓撤离,秋收的粮食晒干净,全部运走为止。”这大概需要一个月,百姓们要带着全部家当搬走,一个人都不许留下。

梁章台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肃穆的应下:“臣遵命。”

宋夏之间的边境很长,何止五座城池,有许多座,还有很多山和草木不生的沙漠。西夏只能做好全面防御准备。西夏派出的使者得到西夏王的命令,抄近路直奔宋夏边关的大路而去,要追上魏相公。

魏季礼离开西夏境内时匆匆忙忙,恐怕李乾顺突然糊涂的报复,扣留使团作为人质。回到宋朝边关就放心了,不急不缓的往凤翔府行去。

魏相公回归大宋,就是宋军发起进攻的信号。

边关将士们早就将从未见过的大火炮、官家亲自绘图研制的墩炮(原创者为戚继光)、还有那些更大的炮弹盘了一遍又一遍,这火器的铜壳上防锈的猪油都被他们摸干净了,厨子们骂着街,痛骂这些手欠的大头兵,京城来的两组会使火器的禁军高冷的抢走炖菜用的羊油,重新涂在火器上。

士兵们闻着手上有点臭臭的猪油,小声嘀咕:“是姚将军带头摸的,你敢骂我们,你敢骂姚将军吗?”

“就是,要不是姚将军说可以摸,不会坏,谁敢碰啊。”

现在终于可以拿出去用了。连着火器营提供的火炮射程和角度计算公式一起带上,实战尝试如何在斜坡下方攻击坡上的城寨。

姚雄又看到一辆车的车轮子后面没垫那些三角形的石头,正在缓慢又自由的向山脚下倒退,不禁大骂:“这该死的地方,怎么永远都是上坡!你们还不将滚木竖过来放!火炮、炮弹要是滚下去,砸死人了,自己爆炸了,横竖是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