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她仅用了一周时间照着乐谱自学便演奏出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那些中外的音乐专家教授看阿洛如同看闪闪发光的金子一般。

比完赛再回到县城以及三河村的家里,已经是大半个月之后的事了。

“拿了户口本就可以办理签证,到时候在首都和其他人一起坐飞机去国外。”于老师满面笑容地说道。

听到要出国留学,全家人都吓了一跳,惊呆了。钟秀的哥哥嫂嫂完全是懵的,钟母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放,钟大山看似一如往常的沉默,但握着旱烟枪杆的手却止不住的颤抖着。

虽然早就听于老师提过一两句最后的冠军有机会出国留学,但是钟家人是想也不敢想的。

在这个还没有真正拥有大国自信气质的时代,国人多是对于外国抱有崇拜向往的心态,哪怕是在华国的许多大城市,都随处可见出国热,甚至不顾一切抛妻弃子如同飞蛾扑火一般,无论如何也要飞出去,因为出国这两个字就代表了成功。

宋父会步步错走到那样疯狂的地步,未尝不是因为出国的诱惑。

对于一出生大半辈子都在农村窝着的钟家人,更是遥不可及的东西。

于老师也同样是无比惊喜的,一开始她对钟秀的确抱有不小的期待,因为她比于静在省城音乐学院见过的任何一位天才都要优秀,是哪怕在天才堆里,依然能闪耀光芒的孩子。

她有着无与伦比的的音乐天赋才华,也应该到更高更广阔的地方去。

“国外有着最好的声乐老师,最好的平台。等钟秀去了国外,一定能得到最好的资源培养,她的未来必定会大放光彩的。”于老师的激动喜悦之情不下于钟秀的家人,她是真心为这个天才学生能得到大好机会而高兴。

于老师还怕钟家人不知道这件事的重大意义,恨不得掰碎了仔细科普说,担心他们舍不得女儿去那么远,或是对外国人抱以黄头发绿眼睛妖魔鬼怪的刻板印象。

不过也不用她费工夫了,这个消息一传回来,从市里到县里都轰动了,还有领导特地到三河村来看望慰问钟家,并表示钟家培养出这么优秀的一个女儿实在不容易,要是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政府说,政府不会亏待了人才。

顺带也受到褒奖的村长和村支书都是红光满面,走路都带风。

钟秀获得官方资助到国外音乐学院进修,是县里乃至市里的骄傲,连学籍都直接被从村里转到了市里最好的学校,当然教育局也发了一笔丰厚的奖学金。县里还给钟父钟母安排了一份清闲合适的工作,连钟家全家的户口都转到了县里,至于房子,县里也大手笔地奖励了一套四居室的楼房。

这可是政绩,不说全国至少在全省内是多大的面子啊。

连省电视台都有大肆报道,本地最大的报纸《南江日报》记者媒体来钟家跑了几趟,又是采访又是拍照的,一水的鲜花赞扬声几乎要将钟家给淹没了。

村里的人都一脸的艳羡,又给钱又给安排工作的,钟家这真是靠女儿飞黄腾达了啊。

连平时重男轻女的人家心里都忍不住犯起了嘀咕,这生个好闺女比生十个儿子还中用。没听钟老头说么,什么都不懂,就知道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花钱,也要供儿女读书,学音乐。

这还是登到报纸上的,钟大山和钟母都是大字不识老实巴交的,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哪里懂得说什么教育孩子的方法。还没有于老师这个音乐方面专业人士擅长呢,最后磕磕绊绊的就说起了平日的家常。

只能说不愧是省级的报刊记者,从钟家人口中提炼出了要点,也正符合主流思想,加上他们也知道上头有意将钟秀树立为钢琴神童音乐天才的典型,甚至是一张名片。

在撰稿的时候自然就大篇幅写贫苦农村家庭出身的少女学习音乐的励志奋斗史。

和真实情况也差不离,事实上采访的记者也是很佩服羡慕钟家,像他们这样的家庭条件,能支持女儿学钢琴实在不容易,同样也羡慕他们有着这样一个富有音乐才华的女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带着全家跨越了阶级。

据闻省决赛结束后,钟秀是第一个被国外音乐学院邀请确定下来的选手。

报纸一登出来后,钟秀的名字在全市几乎无人不知,县里少年宫更是迎来了一波报名上课的新热潮。成千上万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第二个公派出国留学的钟秀。

可想而知,至少这几年县里都会兴起不小的钢琴热。

官方给予每个公派留学的学生家庭都有一笔不菲的补助,此外由于每个学生都还未成年,允许带一位监护人陪同照顾在身边。旁人听闻后,对钟家更加羡慕嫉妒了。这年头连去一趟港台都是扬名的谈资,钟家人什么都不用做还能跟着闺女去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