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龙终究压不过地头蛇。
李美放宽心态,每天的行程,如同往常一样安排。
自家农场的春耕工作,交给家里负责中植的雇工,往年怎么干的还怎么干。
从雇工的妻子和半大孩子里,挑了一部分能干老实的出来,一半分去经营旅店,一半放在周黍家的大棚地里。
她则上午去大棚地忙,下午和晚上做自家旅店的事。
大多数工作应付得还算凑合,但在大棚地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跟关系户樊静打起交道来。
这樊静学的是财管出身,被徐楠安排在财务室,负责各中食品材料成本的管控。
食品厂目前的产品比较少,刚进希望区的超商,主要到处宣传,走货量不大,所以涉及到的材料品类就少。
基本的油盐酱醋,市场上价格比较透明,无需过多关注。
最大头的,还是周黍棚里产的蘑菇,土豆,或者红薯。
那樊静就借这由头,每天进货的时候来点数。
第一天来,他就问:“周小姐这边怎么没有财务室?”
周黍家的前楼很宽敞,前庭院可以停很多大车,就做了临时的货物中心,每天来取货的大货车都在这里集中上下车。
所以发货,登记,收钱,都在前楼的外廊进行。
绿花花的票子,一叠叠地从李美和郑之行的手中过,直接放在保险柜里。
确实没财务室,记账也是最简单的流水账。
李美当时不知道他的脾性,特别解释:“我们只是暂时代收,等黍姐招到合适的会计,这些事都要交出去的。”
樊静就笑了,眼睛弯成月亮。
第二天来,正好是老严一个月一次的工程款支付。
李美和郑之行检查了老严手里拿的条子,确实是周黍潦草的签名,写了应付多多少钱。
就开了保险柜,直接将前几天收的货款给了出去。
樊静更好奇了:“你们直接这样付款吗?”
当时三个人都盯着他看,他从容道:“这是不同业务的应收应支,怎么能放在一起呢?到时候怎么做成本核算?怎么连□□也没有?”
又道:“还有,你们没分内外账吗?”
第三天,是每个月核算成本和利润的日子,崔烬那边的吴畅来提每个月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入公建的账目。
樊静又那么巧地在,好奇地站在旁边看了个全场。
李美从上百个条目的流水账上加加减减,然后算出一个数字后,直接百分之二十就给了出去。
樊静的整个眉头都扭曲了,不可思议道:“就这么把钱都给出去了吗?这利润是怎么算的?”
李美和郑之行道:“收入减成本,不就是利润吗?”
樊静扭头问吴畅:“你也是这样认为的?”
吴畅望天道:“这个,崔烬说也不用算得那么细,周老板说怎么给,咱们就怎么收。”
反正都是用在镇上,大家得利!
樊静抚额,沉痛道:“分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吗?成本含了设备和建筑折旧吗?还有人员成本,宿舍和大棚日常营运——”
最后道:“周老板在食品厂的股份,也没人管的吧?”
确实没人管,因为家里没人了。
周黍在源源不断招工,但多半是管大棚和土地的,真正算得上管理人员的,也就四五号人。
专业技术人才,极其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