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第 73 章

在昌平君出咸阳的时候,他就已经不被嬴政信任了。而不被信任的臣子,结果只有一个。

所以,此战不论结果如何,昌平君必死。

直到甘罗提醒他将军们已经走远后,顾衍才笑着让朝臣们都散了,而自己却向农田走去。忙了好几个月,刚好秋收已经结束,他也有了空闲,又可以去和农人们聊聊了。

顾衍这边是终于能休息一阵了,而嬴政却还忙于前线的事情。

杨端和报联军本就有退兵之意,但因蒙毅的军队断其退路迟迟不能退,如今秋收将过,士兵们误了农时,导致军心不稳,眼见已经有溃散之像,这次他来信就是为了问嬴政是打还是放。

嬴政将杨端和的军报放下,又拿起蒙毅的军报。蒙毅写的是韩国诸城皆以攻下,按丞相的命令安抚百姓,开仓放粮,境内并无反意,只剩韩国都城新郑还在围困中。同样是问嬴政是直接攻破,还是就这么等着。

在蒙毅看来,这是秦国灭掉的第一个大国,嬴政肯定需要斟酌一下。毕竟七国世代联姻,灭一国容易,但随之而来的就很有可能是其余六国的联合反抗。秦国刚刚调兵‘助’昌平君血耻,国内空虚,若是此时六国要和秦国来个鱼死网破,秦国确实会有危险。

嬴政皱了皱眉头,让蒙毅写降表给城里的韩王,就说投降可以留他伯之位,将新郑留给他做封地,但要将公子非、韩丞相以及兵权交给秦国。若是不降,那就直接攻破新郑再回来。

蒙毅这边处理完,嬴政又看向杨端和的军报,斟酌了一下写道,“不必与其纠缠,击退便可。”这大概是秦国君臣之间的暗语,意思就是我主观意思是把他们放了,但是在执行层面直接放走有些亏,所以你带着守军剿灭有生力量后再把那些残兵放走。

嬴政满意的将军报交给侍从,让他们尽快发往前线。托顾衍带着人修整秦国道路的福,从咸阳到函谷关,如果跨马加鞭走官道,只需要半个月就能把信送到了。

不出一个月,嬴政就得到了蒙毅和杨端和的回信,所有王令皆已执行。

于是,秦王政六年,韩国投降,秦迁韩伯于高平,以为秦国附庸。五国联军无功而返,领兵的赵国将领庞煖战死。同年夏,迁公子非、韩丞相张平一家于咸阳。

作者有话要说:(1)《赠医者汤伯高序》

(2)裨将军:副将,是一个临时职位,只有在军队出征的时候才会找人担任,战争结束就会归还。桓,是人名。无姓无氏,无字,只有名。出国后其他人就会称他为秦桓,和魏缭一样的性质。

(3)指的是屈、景、昭三氏,是非常古老的家族,大概在楚国境内繁衍了很多个世纪,比楚国建国的时间都长。但拥有这个氏是在和楚王联姻后,所以可以称其为楚国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