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第 77 章

顾衍笑着打发韩非去换衣服,自己扶着甘罗到内室去更衣。路上,他轻声问甘罗道,“和非先生闲聊了一早上,阿罗可对他有什么了解了?”

甘罗沉默了一下,然后低眉道,“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1)。”惨礉少恩是个中性词,主要形容人严酷苛刻,在此时并不带褒贬的意味。可甘罗说韩非是极度少恩,顾衍点点头,“这便是当世法家第一人了。”

“即使先生还没见过其他法家?”

“哈哈哈,哪里有那么多文人长于法度啊!”走到内室,顾衍让侍从将外衣脱掉,换上耐脏的衣裳后才说,“非先生精于文章,长于议论,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鞭辟入里,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

“但先生好像不喜韩子。”甘罗帮顾衍重新将香包系好,整理了一下他的衣襟后才拍手让仆人们都下去。

“只是和他观念不同罢了,并无不喜。”顾衍拿起自己的手杖,招呼甘罗说,“走吧,不要让非先生久等。”

马车一出城门,就能看到广袤的农田。此时正值春耕时节,轮种的冬小麦已经冒出绿芽,星星点点的点缀着大片田地。农人们牵着每村共用的耕牛,轮流犁地。好在曲辕犁和耧车足够好用,节省了人力和畜力,就算是一村只有一两头耕牛都可以在春耕结束之前让全村的人都播种完毕。

马车在田埂边就停了下来,顾衍走到冬小麦的田亩旁蹲下身让甘罗给他描述小麦涨势。听到满意的回答后,他笑着转身对跟过来的韩非说,“如此,今年百姓便可食无忧了。”

韩非看重顾衍熟练的检查田地生产,不远处还有看着像农官的人在指导农人撒着什么。感谢秦国大力的推广,就是不事生产的韩非也知道那是一种叫铵肥的肥料,可以让农作物增产数倍。

他一直希望国君可以重视生产,督促农业,可他没想到有一天他会在别国的土地上看到自己幻想中的情景。

秦国大部分国土位于西北,降水颇少,也可以达到两年三熟,而土地富饶的中原地区如果可以劝课农桑,甚至可以一年两熟!韩非在心里想着,眉目中略显哀愁,好似在惋惜自己的母国空有良好的农耕环境,而无强健的国力,果决明治的君主。

顾衍在检查了一边周围的农作物后,发现因为嬴政将菽也列入了可以抵消赋税的作物之中,很多下田和荒地都被农人种上了这种相对容易成活的作物。因为技术和工具的提升,人均可耕作面积也比十年前要多上不少。

他笑着和甘罗说,“菽可以将营养固定在田地里,种有菽的土地要不了几年就能成为中田,也可以轮作些麦、粟什么的。”轮作就是将土地分为两到四块,在其中的一两块地上轮流种植作物,让剩下的空地休息,一般是两年一轮换。这样的方式可以保证每次种地的时候,土地里的养肥都是充足的,粮食也能长的更好。

耕地增多,亩产增加,要不了两年秦国就能仓廪实了。

有了粮食,百姓们会更容易接受很多改革。顾衍已经在慢慢计划着教育、贸易、科举等等方面的建设,只等嬴政将剩下五国都攻下了。

顾衍带着甘罗和韩非,轻车熟路的找到在田埂边休息的农人,学着他们的样子蹲在地头和他们聊天。即使抵御五国联军和灭韩的部队都已经回来,可嬴政派了近四十万人到楚国,所以就算是咸阳附近的村庄都没有什么青壮年,现在劳作的大部分都是五十岁左右的老人,还有坐在独轮车上玩耍的幼童。

顾衍问他们觉得生活怎么样,一个叼着狗尾草的老汉哈哈笑着说,“俺活了这么多年,参加过不少战争,早就不在乎生死啦!现在能活着都是王上保佑,俺儿子儿媳都去打楚国了,不过就算家里只剩俺和俺孙,这地也还能种。”说着他拍拍身边的犁,“这玩意,还是好用啊!”

“去年农官还让我试用了那个什么铵肥。”一旁另一个有些年轻的人说,“贵人您猜怎么着?这地里打出的粮食足足有往年的三倍有余!就是我们全家都来收,还没收完呢!”那人遗憾的说,“真是太可惜了!今年我稍微花了点粮食和里正换了铵肥,再到秋天一定要多招呼几个兄弟来!说不定到秋天,我儿子孙子就回来了,粮食就不愁运啦哈哈哈。”

这一番炫耀的语气招来了周围一片嘘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