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第 104 章

“主母在厅堂。”

听到乳母的回答,吕娥姁抛下柴火就往厅堂跑,根本不顾乳母的叮嘱声。

“阿母!阿母!”吕娥姁一溜烟找到母亲,然后在厅堂门口放缓脚步推门进去,没有行礼就爬到母亲膝边捉住母亲的袖子,撒娇道,“阿母给我一枚半两钱嘛!”

“娥姁要钱作甚?是有什么想要买的吗?”小姑娘是长女,早早就被定下日后如果不嫁人就掌家,所以不必等到成年,五岁的时候就被取了字,家里人一般都用她的字娥姁称呼她。

“是民部下的悬赏,我想试试!”

大名叫吕雉,字娥姁的小姑娘没有隐瞒自己的母亲,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若是我能想出一个办法防止大家将钱剪边,那阿父就不用再去见县公了!”就算最后不能被使用,只要展露出才华,在这个地方也能帮家里博出一个立足之地。

吕媪对自己这个长女非常看重,更何况家里也并不缺一枚半两钱,于是让旁边的管事给小少君拿一枚,然后摸着她的头说,“其实娥姁也不必这样心急,你兄长和父亲已经见过县公。县公为人宽和又颇有才干,与乡邻友善,定能帮助我家融入沛县的。”

吕公颇有相面的本事,看出县公肯定是明官贤吏这才拿出家资交好。只是县公好像对财物并不是很动心,所以才让他们家颇费口舌。

不过正因为县公不接受他们捐赠财资,吕公才放心的把家按在这里。去见县公前,吕公还和她说,“如此看来,书院培养的官吏们真的做到‘除害兴利,兹爱万姓。’(1)而沛县公更是谨遵丞相教诲,咱们把家安置在这里也能放心一些。”

也正是因为欣赏沛县公,他才决定送自己的长子和长女去沛县的书院读书——因为教席数量有限,很多小地方的书院都没有非常专门的老师,教书质量参差不齐,他们以前所在的单父县就没有好老师,吕公自己在家教孩子。听县公说他就是从县上的书院毕业的,他才放心把孩子交给这里的书院。

吕雉摇摇头,“我已经长大了,可以帮阿父了!”然后笑着对母亲说,“更何况,我已经有了想法,阿父回来我就和他说。”说着摆弄自己手里的秦半两,好像在观察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

一个月后,民部给顾衍呈递了来自各地的方案。在这些显然是精心设计过的方案里,顾衍最中意的是来自泗水郡的方法。

“在钱币周围增加围边作为标识?”一旁跟随他学习的萧何帮助顾衍在整理公文,看到这个来自家乡郡的方案就多看了一眼,然后笑着说,“虽然不是最有效的,但是绝对是最容易实施、最节省人力物力中最适用的。”其实还有什么用贵重金属铸币啦,印标识啦等等很多方案,但这个方案一看就知道肯定易于推广。

顾衍笑着点点头,然后又检查了一下所有方案。这些方案都是经过民部筛选,让各级官吏讨论过都认为合适的方案,才会呈递给他。而他只需要从里面挑选一个就可以了。

顾衍最后在来自泗水郡的方案上盖上章,交给等他回复的民部官吏然后对他说,“明日朝会之后,我有时间见这位大才。”明天是燕朝,而且要商讨胡人的安置问题——王翦带人已经击退了大量的东胡,估计没几个月就能全部收复东胡了,他们要在这之前确定胡人的安置问题防止到时候手忙脚乱。

因为其实被选中的方案并不太多,所以各郡在受到来自民部的通知后就安排这些提出意见的人出发前往咸阳了。就是为了让顾衍在想见到他们的时候,随时能见到。

“诺。”官吏懂了顾衍的意思,行礼拿着卷宗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