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番外

“羡之啊,还是老样子。”他笑了笑,好像在怀念曾经的时光,然后点点头道,“就按羡之说的办吧。”一如过去的七十年一样。

“那......”扶苏犹豫的看着自己的父皇。

皇帝躺在榻上摆摆手,“既然先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陪葬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在建皇陵的时候,他就给顾衍也准备好了墓,但是若是他不愿意的话也就不用强求了。

“诺。”积威深重的皇帝即使不再掌控朝局,依旧有着说一不二的威力,扶苏不敢再说什么。他本来希望自己的父皇能驳回先生离谱的计划,但没想到竟然连父皇都这样想,他自然不敢再说什么。

自己的父皇的十年前还因为先生不同意出兵罗马和他闹别扭,天天不见他,铁了心要胡来。直到先生将辞呈递给吏部,并且第一次私自动用丞相权力,自己把自己开除后,父皇才知道闹过头了。明明都是耳顺之年,而且位高权重的人,两个人斗起来倒是和小孩子吵架没什么区别,一样别扭。但这是两个人矛盾最大的一次,可能是因为年纪渐长,两个人都比年轻时更加固执,绝不低头。

丞相因为身体原因到郊外修养,父皇这才将朝务扔给他就去见了先生。虽然没有将先生请回来,但是两人又恢复了通信,直到如今。

虽然这么多年来,两个人无时无刻不想弄死对方——扶苏觉得两个人想干掉对方的眼神简直太明显了,但是果然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新世代的官员们很难想象顾丞相和陛下以前竟然是亦师亦友,互相扶持并且无条件信任对方的关系,毕竟在他们上任的时候,顾衍已经是天天和父皇吵架的存在了,而父皇也三天两头罢相。

只不过,扶苏觉得这只不过是他们两个的默契而已。两个人在心里忌惮着对方,又信任着对方,所以只能用争吵化解眼前的矛盾,让问题搁置。

他们依旧是最默契的君臣,最了解对方的朋友。

所以,在先生死后他毫不犹豫的选择来见父皇。果然,父皇才是那个最能体谅先生的人。——张苍和甘罗不算,他们两个肯定已经得到先生的解释了。

有了皇帝的首肯,任何反对的声音都被无情镇压,包括御史大夫吕雉的谏言。

但是直到将顾丞相火化,捡骨,送灵这漫长的时间过去时,所有人才意识到这位为国奉献一生的丞相究竟多么孤独。他几乎没有亲朋好友,他的兄长已经先他一步离开,除了兄长的长子还残留着和他相处的记忆外,岐山顾氏几乎没有人和他亲近,朋友更不用说,李斯、韩非、尉缭都是先他一步就走了,还是丞相亲自主持的葬礼。剩下的学生们也没有几个,唯一可以称为朋友的人不能已经不能随意离开咸阳宫了,最后送灵的队伍竟然只有孤零零的几个人。

“先生可能早就猜到了如此寥落。”站在咸阳城门口送顾衍最后一程的扶苏笑着和身边的张良说,他已经从卫尉升成了右丞相,和陈平一样同为萧何的副手。

张良目送要将顾衍的骨灰撒到渭河的队伍远去,平静的说,“先生不喜欢太过浮夸的仪式,也讨厌别人祭拜他。”

陈平闻言立刻震了震袖子,干脆利落的跪下向着远处的队伍行大礼。甘罗也立刻反应过来,同样长跪不起。

扶苏听到声音,回头看向自己的两个臣子,然后就听见萧何在一旁说,“不过既然先生已经走了,又何必再事事都听他的?”同样跪了下来。

吕雉哼了一声,轻轻的唱起安魂曲。

来送行的人,除了因病没来的张苍外,所有人都是顾衍亲自教导过,每一个都受到顾衍恩惠颇多,但在这件事上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做了一次‘坏孩子’。

“孤回去就把先生的名字刻到功德碑上。”正式的名字当然叫中华一统碑,只是大家更习惯叫它功德碑,扶苏想了想又补充道,“要单独加一块,刻个大的。”叛逆的样子就像是当初一定要顾衍当他的老师时的模样。

众人默默的听着吕雉轻缓的歌声,柔和的女声随着风飘散在空中,送他们敬爱的老师远去。这一刻,他们不是丞相,不是御史大夫,不是卫尉,不是太子,他们只是一个人的学生。

“魂归兮——”

“魂归矣——”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这是孔子为他心中君子而写的葬歌,如今被吕雉唱出来慢慢的变了声调,她止不住颤抖的声音将眼泪混在歌声中,最后终于嚎啕大哭起来。

可是歌声并没有断,远处有人接着唱了下去。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哭嚎声也越来越大,明明是安静的送灵最后却演变成一场盛大的葬礼。百姓们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追寻着顾衍的骨灰一路高歌,一路哭泣,引魂的火把甚至点亮了整个夜空。

没有皇令宣告,但四境之内在收到顾丞相薨的消息后,天下缟素,守孝一年以示对这位亲自将大秦扶持起来的丞相的哀思。

他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一个人,究竟能够活的有多么传奇。

芈姓顾氏衍不是翩翩君子,也非赳赳武夫,他乃泱泱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