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苦逼的土木人,张华打到哪里,郭守敬的水利灌溉工程就建到哪里。
郭守敬对喜欢种田的张华来说,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实干大臣,对张华的帮助,不亚于范仲淹、韩非等人。
文臣不一定看其政治值,还要看其擅长的领域。
郭守敬这次提出的工程,如果可以让农田增加几百万亩,那么可以多养活百万人口啊。
百万人口,又多出十万精兵。
也正是因为如此,郭守敬才极力推崇这项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似乎有点眼熟。”
张华仔细查看郭守敬绘制的水利工程蓝图,总觉得似曾相识。
郭守敬坦白道:“这项工程,乃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秦王嬴政即位,韩国因惧怕秦国,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借此耗费秦国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但此举适得其反,使秦国更加强大。关中因为此渠,变为沃野,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水工名为郑国,故水渠名为‘郑国渠’。”
“原来是郑国渠。”
张华就说怎么这条水渠有些熟悉,原来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郑国渠。
现在的关中平原没有经过多少开发,还相当原始,因此也不存在郑国渠。
张华如果要开发关中平原北部,那么就需要调遣大量人力物力,重新修建郑国渠,扩大关中地方的农田面积。
张华细问:“当时秦国修筑郑国渠,花费了多长时间?”
郭守敬答道:“记载已不详细,大约是十年吧。”
“十年时间,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