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页

农家小地主 郁雨竹 796 字 2022-11-20

一直有属于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忠实的儒家思想家,他所追求的社会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一直认为达成这一切所需要的就是教育,因为政治使人牵扯利益,利益使人变,就只有教育,只要将理想的种子种下,总有一日会生根发芽,那些杰出的人才因为有所理想,以后走上仕途,会尽自己所能的一点一点改变这个社会。

所以他选择国内最优秀的学府——国子监任教。

但他之猜到了开头,没有想到结尾。

进入国子监念书的,要么是家世出众的子弟,要么是考入的优秀举人,这两种人,不管是哪一种,年纪都不小了,足有十几二十岁,有的甚至三十多岁,他们的思想早就成型。

对于世家子弟来说,家族高于一切,在他们看来是家国,而不是国家,他们做什么,更多的是考虑家族的利益。

而对于考入国子监的非世家的子弟,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多或少都与升官发财,光耀门楣有关。

他们的思想已经定型,想要改变几乎比登天还难。通过教育改变思想的路只是开始就夭折了。

痛苦了一段时间,当机立断的辞官回家办了一个学堂,他打算从幼儿开始教起。

但培养一个人成为官员,还能保持理想不变实在是太困难了,教了十多年的书,倒是培养了不少的举人进士,在江南一带也颇受追捧,只是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窄。

已经四十多岁了,他想要学生们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继续授业解惑,只是可惜,拜在下面的,多是冲着出人头地来的,就算有一二学生接受了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坚持下来的也少之又少,所以很灰心,从三年前起就开始闭门谢客,只带着老妻住在邺山,连儿女也不常见了。

木兰想要找一个不迂腐,与这个时代不同的学者,周大福打听了几个,但木兰仔细的调查过后都不太满意,那些人有的有真才实学,但太过傲气,反而有些名过其实,而且,木兰要开的也只是一个小学堂,她不认为对方愿意屈居在这里;而有的压根是只有名声,没有一点才学,根本就是名不副实。

周大福眼看着学堂都快要建好了,连学生都进了一半,先生们也都到位了,但院长还没找到,李石又写信来催,一急就跑到更远的地方打听了,就是这时候进入周大福的视线的。

周大福与木兰提起的时候并不觉得合适,在他看来,太过理想主义,他并没有隐瞒自己的理想,反而是大肆的宣扬开来,因此的事情并不难查,很多人愿意将孩子送去的学堂,看上的是的才学,而不是他的理想。

这样的理想太过不符实际了。

但木兰听了却心动了。

从春秋开始,“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就被提出来,那时候百家思想争鸣,儒家还没有独大,那时候的生活水平虽然没有现在高,但那时候的思想却是空前的发展,君子之风盛行,每个读书人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反而不会像现在甚至是以后一样狭隘。

木兰并不反感这样的理想家,反而觉得社会有一部分是这样的人在推动,他们的作用并不亚于军队和经济。

而且并不是空有理想的人,他为他的理想奋斗了将近二十年,这样的人,不管失败还是成功,都值得尊敬。

木兰决定去试试,如果能请到自然好,就算不能,她也能到邺山附近寻找一番。

苏族长觉得很麻烦,道:“在族里找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管理就是,何必还去请什么名士呢?”

“我倒不是为了请名士?只是我们的学院并不是单纯的教书,里面各项技能都有,随便找一个人并不能管理好。那位先生做过十几年的先生,教出了不少优秀的学子,如果能请到他,对我们苏氏只有好处。”

苏族长欲言又止,看着木兰坚决的模样,到底没有再说反对的话。他和周大福一样,认为木兰能请到人的机会很渺茫,因为苏家庄太小了,这个学堂现在也只有五十多个学生入学,满打满算也就两百多人罢了,里面主要教的还不是科举的课程,反而是算术,匠,医,农等,那些名士怎么可能看得上?

木兰抱着阳阳坐上了马车,朝邺山进发,临走前她给李石写了一封信,如果能请到,那么等熟悉了这边后她就会将事情全交给对方,如果请不到,那就只能回府城暂时聘请一位管理人员,正式的院长还要再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