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页

武则天的询问自然是在晏子英的预料之中,毕竟自己身为她最为倚重的狄仁杰的弟子,又展现出不俗的才华。

人才谁也不嫌少。

一身秘密的晏子英当然是无法接受武则天的征辟,便委婉拒绝道:“多谢陛下厚爱,然而草民的学业未成,游学历练之事也未能尽全功,故而不能应征,待学有所成之日再为朝廷效力。”

见晏子英拒绝征辟,武则天虽有不悦却并没有发怒,只是淡淡道:“那既然如此,朕也就不勉强你了。”

“不过你既然在游学之时能入军杀敌,足见你的赤诚。朕记得日前相王送来奏折说,其三子临淄王已有十四岁,请朕代他为临淄王择一名师为其授业,我看你就挺合适的。”

相王?临淄王?

一时间晏子英还没反应过来这两人是谁,正要推辞之间,忽然便记起来了,临淄王不就是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吗?那相王就是唐睿宗李旦。

心念急转,晏子英便决定应承下来,因为这个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少年会是日后大唐的天子。

这天下有什么人的权利能够比天子还大的呢?这绝对是一支潜力股,若是能够教导李隆基,待其日后登基为帝,自己便就是帝师了。

帝师这个称号对他还是挺有吸引力的,若是能籍由此改变大唐原来既定的历史命运,也是极大的荣誉。

当然这只是他自己内心这么认为,实际上在古代华夏,如果担任了诸侯亲王之子的老师的话,几乎就等于绝了自己在朝为官的出路。

改变历史轨迹的念头一起,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了,这让晏子英日后在诸天位面世界的行事风格就更加的大胆。

“草民才疏学浅恐难担大任。”晏子英先是稍稍谦虚一下。

然后在武则天发作之前赶紧道:“不过既然陛下如此器重,草民也不好拒绝了,只是为人师长还是有所不妥,草民愿意以学海前辈的身份,与临淄王共同学习一二。”

“那便这样吧!”武则天见晏子英没有继续拒绝,脸色稍稍缓和不置可否道。

至于一旁的狄仁杰,并没有对晏子英的选择有所干涉,只要不是步入歧途之中,他从来都不会干涉自己学生的选择,只有真诚的建议。